只此青绿 不止青绿

2023年12月18日 版次:05        作者:张雪仪

初识“青绿”,在春晚舞台上,甫一亮相,惊艳全场。再见“青绿”,是太原站的巡演,终于在现场看到完整演出,希孟、青绿、展卷人用舞蹈演绎《千里江山图》的绘制,从“轻柔曼妙青绿腰”到“意气风发少年郎”,被宋代美学狠狠震撼了一把。

今年11月,文华大奖剧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第400场的巡演终于来到太原。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第一时间登录官网抢票,终于成功。

《只此青绿》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跟随着展卷人的视角,走近十八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与那抹青绿相遇。爱他簪花闹学,雨中长跃;怜他雪夜孤灯,献画无门。从鲜衣怒马到素衣薄衫,再到疯魔入画,看他一点点琢磨山水轮廓,一步步追上青绿步伐,从山水融入青绿到青绿融入骨血。待酣畅淋漓画完最后一笔时,他半侧着身昂首定住,这一生皆已付尽。

剧到结尾,展卷人与希孟隔着长长的画卷分立两侧,仿佛相距千年长河,却又跨越了时间的阻隔,遥望感切,惺惺相惜,“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份懂得,无需任何言语,只有抬手作揖,作别这位穿越时空的知己。

我们无法穿越到千年以前,去告诉那执笔的少年,你的名字仍被记得。好在跨越千年,是在飞雪中为埋头创作的希孟轻轻披上寒衣的守护者,是孜孜不倦研究和考证《千里江山图》的文物工作者,更是最懂希孟和他画作的展卷人,保护、传承和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作品跨越时间被看到、被记得。

《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撰文说过:“如果归纳这部舞剧‘圈粉’年轻人的最大原因,那就是‘这很中国’。”《只此青绿》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与时俱进的传扬,它的魅力既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更有感染心灵的内核,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造就了“青绿”的成功。就像儿时背诗总有些囫囵吞枣,却会在某一天脱口而出时才明白,那些潜移默化是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认同、从精神深处感到自信。我们能从古人的笔端、纸上,读懂跨越千年的精神内涵,共同描绘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这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我料青山应如是,踏歌起舞入画来。关于青绿的记忆,只能用心感受,很难准确地付诸言语。浅以文字记录,去容纳无限想象的美轮美奂。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同市新荣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