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直上九万里的梦

2023年12月18日 版次:05        作者:卫瑾

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对中国科幻迷而言,这是件值得纪念的大事。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作家海漄凭借历史科幻小说《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有着“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时空画师》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它有点像一个包裹着志怪故事外衣的科幻小品,但背后却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支撑,让海漄可以“鲜活”历史的光影,拓写下时代的印记。获奖后海漄也说,科学是全球通行的,但科幻中的想象力却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财富。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幻创作,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从刘慈欣《三体》的破空而出到《时空画师》的意外惊喜,在中国曾经受众寥寥的科幻小说在新老读者的共同期待下,已开始一轮新纪元。

少时读诗,最爱李白。他就是那只大鹏鸟,风起之时,便可扶摇直上九万里。就像每个人的青春,恣肆而热烈,不被替代,不会老去。

我的青春,开始于何夕的科幻作品《故乡的云》。当年,一本名为《科幻世界》的杂志,成为我文学启蒙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篇章。这本杂志就创刊于成都。在科幻文学未曾热门的那些年里,有属于科幻迷们独有的快乐。可以说,科幻文学对我的整个人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始终记得潘海天的一段话:“我爱科幻小说首先在于它的海阔天空,不受拘束。也许是现实世界中我们受到的束缚太多了,以至于希望在小说中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世界,纵使这世界的结局是寂寞、死亡和毁灭。”

但这就是科幻的意义,可以安放所有人内心深处的向往,铭刻下青春里最为真实的倔强和不羁。我常常问自己,为何科幻小说的受众略显寥寥。如今人到中年,回望来时路,才猛然发现,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完全地抛开现实的土壤,完美架空的世界。不管这世界是不是在分崩离析,我们渴望过的、失去过的一切,都可以凝固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不再有错过,不再有遗憾。那些被文字包裹着的天马行空,搭建成为另一个世界。那里还固执地相信友谊和爱情就是无条件的彼此信任,相信这样的努力最终能够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而那些逝去的美好,我们称之为理想。

所以热爱科幻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或许正如海漄所说,是下班途中或晚上加完班回家的路上,还可以仰望一下星空。

从小众的欢愉到如今的热度高涨,科幻文学的魅力征服了更多人,也收获了更多。对于科幻小说的未来,我们有所期待,也会继续支持,便如那奋翼而起的鹏鸟,心中自清明,驰骋九万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屯溪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