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澜沧江边上“茶的摇篮、云的故乡”,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和向往。
作为参与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的本地人,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时,我和同事们喜极相拥。2023年,给我留下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我虽是澜沧县人,小时候却没去过景迈山。直到2008年,因父母工作原因,还在上初中的我跟着父母搬到了景迈山。那两年多里,我总喜欢往家后面的古茶林跑。清新的茶香、午后的暖阳、悦耳的鸟鸣和拂面的清风,让我深深爱上了那片土地。
当时,我常听当地老人讲布朗族、傣族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对景迈山人而言,茶除了是饮品、礼品、药品外,还是传承千百年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图腾。在景迈山,千年传承的不仅仅是手工制茶的古法,更是流淌在每个茶农心中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0年,我跟随父母离开景迈山,回到了县城。也是在那一年,普洱市政府启动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
8年后,大学毕业的我考入澜沧县税务局,成为一名税务干部,开始为古茶林申遗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服务好茶农、茶企,将税惠红利落实到位。
2021年,国务院同意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唯一项目,申遗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县税务局成立景迈山申遗工作专班,由我负责税收政策宣传。我和同事将税费优惠政策“打包”送到茶农、茶企手中。针对申遗重点项目,我们还推出了全天候响应服务机制。 (下转B3版)
(上接B1版)
2022年4月至8月,因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到澜沧县政府办公室,作为环境综合整治组联络员,专项负责遗产地环境综合整治联络工作。在一次走访宣传中,我认识了“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当时,我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听苏老师讲述他与景迈山的故事,我忍不住问道:“苏老师,您已经退休了,完全可以到条件更加舒适的地方享受生活,为什么决定回到家乡景迈山?”他说:“景迈山就是我的根。祖先留下的古茶林养育了我,我要做的就是将祖先的馈赠完整地交到下一代手中。现在我正在写一部以‘布朗与茶’为架构的书,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茶文化与布朗族的传统。”
听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文化遗产既是历史过往的见证,也是当前生产生活的映射。申遗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今年国庆假期,我带着家人又回到了景迈山,看着熟悉的美景和游客们脸上洋溢的微笑,我感到特别开心。我知道,家乡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在那片古茶林,山花在开放,清泉在流淌,野鹿在撒欢,山鹰在飞翔……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