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文物的“唯美之约”

——民族舞剧《五星出东方》观后
2023年12月18日 版次:07        作者:徐沙浓

今年,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开启多场巡演,收获如潮好评。作为一部文物题材舞剧,该剧一举夺得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走进剧场,欣赏这部内涵丰富的舞剧,我被其散发的万千魅力深深震撼。随着剧情展开,我仿佛进入神秘久远的历史深处,与古老的文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出圈”秘籍 让文物讲故事

舞剧《五星出东方》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描绘了一幅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织锦上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的出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出现这种天象于中国有利,有祈佑祥瑞之意。

一部舞剧,演活了一件文物,述说了一段历史。“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织锦工艺的精湛和高超,也是当时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为重现当时西域的历史人文风貌,舞剧一开始就还原了考古发掘现场,并对织锦护臂展开充分想象。随着舞蹈演员张弛有度的表演,观众开始走进这件织锦的“前世今生”。此刻,文物不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舞蹈演员用飘逸轻柔、流畅舒展的肢体语言,赋予文物以生命。融通古今的表演,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题材艺术作品的一次创新性表达。

精心打磨 将艺术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千锤百炼,方得精致。舞剧从酝酿创排到登上舞台历时两年,主创团队曾赴和田采风,从考古史实、民俗民情、民族服饰等方面,多次进行论证研讨,剧本易稿十余次。舞剧中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都是来源于出土的尼雅木简里的内容。

舞剧主创团队融现实主义的白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为一体,通过现代化的影像手段将舞剧表演和布景相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在荡气回肠的恢宏史诗中成为剧中人,沉浸式感受剧中人物的悲与喜。舞台上,随着奉向春君和建特讲述故乡长安的繁华盛景,远处一台织布机时隐时现,充满东方式美感的汉唐舞姿展现着织锦的独特韵味,极具氛围感的舞台效果,鲜活地表达出人们追求吉祥昌盛的美好心愿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舞剧将宏大的叙事嵌入日常细微的生活,将光影化作丝线还原织锦,演员在织锦的线上翩翩起舞,剧中既有“锦绣”舞段中那样气势恢宏的群舞展示,也有表现集市民众生活场景时欢快俏皮的表演,一动一静、庄谐相宜,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编排出新 和合之美独具匠心

跨越文字和语言,如何把历史舞剧做得出新出彩?创作团队有自己的“秘诀”。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舞剧处处体现精诚团结的“和”字。在第四幕,春君的手影影像变成了和平鸽,奉和建特的手影转变成了双手相扣的“合”,象征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舞剧要表达的各族人民命运与共的主题。

这种和合之美,还体现在舞剧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例如“锦绣”舞段着重体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元素,演员身着汉服,垂眸而出,步履轻盈,于一颦一笑间提袖折腰,细腻的碎步与苍劲有力的“红袖绕”形成对比,让观众在刚柔相济的美感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大气磅礴之美;“灯舞”中,演员捧灯而出,眉眼生辉,脚下步伐的点、踏、跺、勾、抬完成得干净利落,韵律、气息、动作浑然合一,洒脱灵动的舞姿彰显出浓郁的西域民族风情;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集市狂想曲”融入了街舞、踢踏舞等现代舞蹈元素,有趣欢快、极富情感张力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多元化的舞蹈语汇将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台上演员以舞化诗、以诗传情,台下观众意犹未尽、大叹精彩。通过一部舞剧,让珍贵的国宝文物重新绽放光彩,这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而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让更多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既是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也让我们在艺术的享受中领略中华文化之美,感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