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2023——财税院校老师说

2023年12月20日 版次:08        作者:主持人 姜赫

主持人语 旅行、出差、调研、交流学习……2023年,高校老师们在行走中途经山川风物,了解基层实践,感受改革热潮,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岁末之际,本报分享他们的远行所怀,愿大家新的一年,行远见更远。

1.2023年您有哪些“在路上”的记忆想同大家分享?一路走来,有哪些新的感受?

王智烜:今年3月,我随中国税务学会一行调研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税制改革进展。当看到字面上、文件中的相关税制真正落实到了免税店、保税区和大型制造工厂时,我切身地感受到了税收的影响。听着纳税人讲述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税收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时,我更加期待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后,未来税收改革带来更大改变。在学术交流方面,今年11月底我到安徽蚌埠参加了“2023年度国际税收专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国际税法前沿论坛”。时值“双支柱”国际税改方案出现新进展,参会各方从主权利益、企业架构、规则理解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既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深知国际税收改革的又一大幕即将拉开,相关研究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

郝晓薇:今年上半年我和学院师生分别调研了长虹总部和腾讯成都,下半年与学生一起调研了成都市代理记账行业协会。调研发现,数字经济给税收政策和税收业务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长虹作为资深国企,在财务和税务方面的智能化走在业界前列;腾讯作为我国数字经济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技术、业态和包括财税业务的管理上都呈现很大的创新潜力;成都市代理记账协会作为国内首家代理记账协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财税第三方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业界在税务方面的实践,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学生们对这类实践都非常有兴趣。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书育人一定不能够脱离对实践的关注和呼应,实地调研、实习实践是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必要安排。

代志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已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今年我通过了第九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学员选拔考试,在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扬州)再度开启读书的征程,这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新篇章。再次回归学生身份的学习,不仅是一次挑战和历练,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自身的“充电”。税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既庞杂又深奥,但正是这样的复杂性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在培训过程中,课程学习让我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更加体会到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这些在“行走”中引发的思考,与在阅读、写作中“静态”的思考相比,有何不同?如何“动静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代志新:在教学实践中,将实践中的收获与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紧密联系的三方互动体系。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入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并将实践中的案例、问题带回课堂,通过教学案例的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和研究素材,促使教学与研究相互渗透。通过这样的三方互动,教学、实践、研究能够有机结合,使得知识的传授更加贴近实际,促进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王智烜:在我看来,“静态”更多是发挥思想的力量,而“动态”则是更多发挥现实的作用,“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行合一。在现实中,我发现不论是学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如果只是就税制和规定来展开讲述,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会觉得枯燥和费解。但现实活生生的案例一旦加入,教学的效果就会直线提升。从我的专业来看,税收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更多地去接触现实问题,认真思考。

郝晓薇: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建议权和发言权,应重视“行走”的意义;但同时,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只有“行走”没有思考则必然陷入僵化和愚昧的泥沼。因此“动态”行走中形成的资源和“静态”思考中产出的成果各有千秋、缺一不可,要想做好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必须将调查实践和思考总结有机结合。

3.这一年中您在学术研究上有哪些突破、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认为未来的国际国内财税政策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会给研究和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王智烜:今年我特别关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税收政策,撰写了《美国现代供给侧经济学下的税收发展动向》,介绍数字经济、绿色规则发展下的美国税制改革。通过学术会议的交流,一方面我吸收了许多专家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我认识到国际税收的教学不能再仅限于已有的教材,而要更加鼓励学生积极参考最新资料,把握最新趋势,进而保证所学知识不会落伍。

代志新:过去一年中我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其中发表于期刊《管理世界》的论文,是国内首次把实地实验引入纳税遵从领域的探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展望未来,我认为国际国内财税政策可能会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在国际税收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税收合作将成为趋势,作为研究和教育人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国际税收规则和标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财税领域将更多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督和管理税收事务。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改变税收征管方式,这对研究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绿色税收政策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税收政策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在社会公平与福利方面,财税政策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通过调整税收体系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这些方面的政策变化将成为财税领域研究和教学的重要议题,并在研究和教学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需要关注并深入研究新兴的财税政策,不断更新理论框架。

郝晓薇: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出版了一本税收译著和完成了一项数字经济的横向课题。译著中文名为《税收制度的生态》,书中系统分析了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税收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对税收制度的影响,以及税收本身的复杂性,并就向富人征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税收、税收与经济公平发展、发展中国家税收水平低的原因和财政能力加强等问题进行研究,特别对拉丁美洲税改实践和联邦政府税收共享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和梳理。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国内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都对税收治理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用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财税学人、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中学以致用、孜孜以求。

4.目前是否有关于新一年的“行走”计划?期望在下一次的行程中探索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个人及社会角度而言,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王智烜:202年,我更想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走一走。今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未来八项行动计划将陆续开展,税收作为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想只有真正用双脚丈量过“一带一路”,调研过相关税收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包括“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在内的重要国际税收合作,明白其更深层次存在的意义,更好地在国际税收合作中思考中国税收的发展道路。

郝晓薇:结合既往的工作基础,我会持续关注西部发展,以西藏和四川为重点区域关注对象、以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和财税支持为研究切入点,进行充分的科研思考和实地调查。在下一次的行程中,作为四川省人社厅专家服务团专家,我需要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对四川省民营经济综合情况进行梳理;同时继续对西藏自治区民营经济展开实地调研,尤其是关注营商环境制约因素,并研究应对之策。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也计划到青海、甘肃进行调研。

川藏同处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地缘关系亲近、要素联系密切,并且存在差距梯度张力,四川可以为西藏发展提供多元支持、西藏可以为四川发展提供衍生空间。党和国家重视并不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持续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关注川藏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优化,有助于促进两地协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