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缤纷四季 专注于脚下土地

2023年12月20日 版次:08        作者:贺燕

我平时会抽时间运动,勉强算个非专业型户外运动的初级爱好者,用驴友们的话说,是个装备还停留在迪卡侬段位的入门者。今年我和老老少少各色人等一起在山野间行走,从北京的延庆、门头沟和怀柔,走到河北张家口、易水、崇礼……我们看到河水如何流动,暮色如何席卷白昼,在大自然中思考人生。

驴友们来自北京各地的各行各业,多数在日常生活中互不认识,互相称网名。在交谈中得知,有做生意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有适用最高个税边际税率的高薪收入者,也不乏基本扣除、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之后无需缴税的普通打工人。虽然大家不专门聊财税,但谈天说地中,哪里不是处处和财税相关呢?

这一年,人们得以更多地走出去。流动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也激发了更多思维上的活力。今年,线下学术交流重新火热,在我参加的学术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学者们对数字经济税法问题、数据资产课税、税法总则等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双支柱”国际税改方案相关问题的热议。在今年的财税法年会、经济法年会上,我报告了自己对于“法不溯及既往”“程序从新、实体从旧”命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关于税法溯及力主题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很多鼓励和认可。其中的一个感受是,很多传统的、已经写入教科书的理论,又开始重新被讨论。以往的认知不断被突破,比如税收法定原则、授权立法、地方立法权等经典命题常谈常新。

我曾分别在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学习过一年,对于欧洲主要国家的税法体系,美国和加拿大的税法体系,乃至欧盟税法等,自然较为关注。今年,我有机会给葡语国家的政府官员们授课,课后和学员们聊天时我曾思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贸易活动中,我国的税收法规是否也可以“走出去”,发挥方便共建国家企业来华贸易投资的作用。因为这个机缘,我对巴西的税法提起了兴趣。接触了巴西的税法专家,了解了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税法体系后,我感觉到国内对拉丁美洲的财税法律研究甚少。于是,今年我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的一位法律专家开始尝试搭建两国间的税法交流平台,我们希望能分别用中文、葡萄牙语或者英文出版介绍两国税法体系的系列著作,目前这个项目还在探索中。

今年我的出行中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北京市法学会金融与财税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德恒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一起深度组织了税法通则专家建议稿的起草。为了这个以实务为导向、问题为导向的建议稿,我和几位同道一起多次开会研讨。我还参加了税法总则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和写作,这些工作的推进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此外,与实务界朋友探讨较多的是有关“走出去”的涉税法律问题,感受比较深的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对涉税法律专业服务的需求比较高,但似乎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还没有合适的对接平台。中小企业的合规意识逐渐提升,但他们的合规成本负担能力相对大企业更弱。这个企业群体的税法服务需求如何得到更好的满足?无论从国家税收利益层面还是从纳税人服务方面,都值得学者和税务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从工作的角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认为是高校学者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之间本就有内在的联结,无论是“教学相长”,还是“科研反哺教学和社会”,都需要他们不断地打通三种任务之间的联结通道。法学学科是实用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高校学者有基本社会经验和专业认知,走到社会中去身体力行地感知。而在“行走”中引发的“动态”思考,相比起理论研究的“静态”思考,更加鲜活,更具有冲击力,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社会真实。只有高校学者的认知越来越宽阔,其能够分享给学生和社会的东西才会越来越有价值。

在今年的各类学术研讨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趋势,即财税政策对数字技术发展的因应或许会加快,学术研究需要走得更超前一些。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像机器人课税、数字货币课税、数字藏品课税、平台征管协力义务之类在国外近年来已经有讨论的话题,国内一些青年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徒步中,和一些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驴友们聊天时感到,数字革命的影响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学者绝不能置身事外。

高校学者的时间以学年为单位轮回,每个学期的生活程式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平时的学术会议和研讨、假期集中安排的调研和写作等,则是这些日常生活程式之外的拓展,丰富了他们的生命。我生性不喜欢平凡而单调的生活,需要不断抽空参加各种行走,并见缝插针去做学术交流,突破“书斋”和校园,让思考有更多维度。目前对于明年的学术实践我还没有详细规划,但大体的基本思路还是“新旧”结合,多参加“跨界”活动。“跨界”是希望可以不局限于学术界、税法界甚至国界,除了继续保持对财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偏好和税法规范研究方法,还要持续跟踪“双支柱”、数字经济这些持续性的热点。

而个人的行走方面,山野间的徒步还是会继续坚持的。在过往的徒步中,同行的人以为我“内向”,通常只埋头走路。实际上,我需要集中注意力看着脚下,专注认真地一步一步往前挪,还没有达到“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这和我做研究的状态一样,没有天赋异禀,只好尽可能地专心,迈小步、不停步,努力成功完成旅程,如此而已。我会步履不停,并一如既往地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