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打开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网站,“未来可期”四个特别醒目的大字立即映入眼帘,随即一幅幅动态的图片,展示着石家庄市特有的城市风貌。当记者驱车行驶在石家庄的大街上,一个个规划建设中的工地,彰显着这座省会城市可期的未来。“在石家庄市加快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将深挖税收数据与注重调查研究相结合,向地方党政部门提供了一系列基于涉税数据的分析报告,更好支持石家庄及其下辖区县的经济建设。”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岳广建说。
持续提供第一手权威信息
辅助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已经成为石家庄市税务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2021年,在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石家庄市委提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机遇,瞄准“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奋斗目标,着力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上述目标,石家庄市税务部门充分挖掘税收大数据的价值,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撰写了《从税收数据看全市五大产业在全省和全国定位》《从与南昌、潍坊等7市对比看石家庄未来赶超之路》等一系列研究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研究相关具体问题提供了第一手权威信息,得到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批示肯定。
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最近,石家庄市税务部门结合当前税收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一份题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为全市经济发展蓄势赋能》的专报,再次得到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通过不断实践,石家庄市税务部门逐渐认识到,借助税收数据,不仅有助于看清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够直观反映政府改革的成效,为推进政府重点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目标,需要持续增加经济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就需要落实落细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给企业创新发展加油助力。近年来,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专项优惠政策,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究竟落实得怎么样,企业在创新发展中有哪些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政府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中还有什么不足,等等,都能从税务部门提交的建议报告中找到答案、得到启示。
20天提交一份高质量报告
近年来,石家庄市始终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年6月,为更好地辅助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做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决策部署,石家庄市税务部门第一时间组织专门团队,对石家庄市两大产业的税收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后,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一篇题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助力我市两大主导产业创新升级、跨越发展》的报告,前后仅用了20天时间。
在这份报告中,石家庄市税务部门不仅从整体上介绍了生物医药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情况和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而且分地区作了详细分析,对两大产业龙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情况作了深入解读,同时介绍了税务部门支持两大产业发展,高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做法。“这份报告,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都参阅了,并且请发改、财政、科技、金融等部门参考。”岳广建说。
石家庄市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科科长袁乃序表示,在服务地方党政领导决策的过程中,石家庄税务部门始终围绕“国之大者”和“市之要事”,注意在税收大数据中“掘金挖银”,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努力做地方党政领导信赖的“参谋助手”和其他政府部门信任的“最佳拍档”。
痛点难点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石家庄市税务局所得税科科长齐冬梅说,在税务部门持续向地方党政领导提供决策信息的过程中,税务部门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一些痛点和难点问题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负责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更紧密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更到位了。特别是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方面,税务部门和科技部门通力合作,既共同宣讲相关政策,又共同解决研发项目难判定、研发费用难归集等痛点问题,成效显著。记者在石家庄市科技局采访时,该局副局长鲍云鹏刚刚参加完一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更加合规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是我们和税务部门共同的责任。”鲍云鹏说。
如今,注重发挥调查研究和税收数据的作用,已经成为石家庄市税务部门的习惯性做法。据统计,最近3年来,石家庄市税务部门累计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税务专报》82篇,各县(市、区)税务局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交《税务专报》365篇,获得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区县领导批示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