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治税”背景下探索税收风险管理新路

2023年12月27日 版次:07        作者:李龙江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将“以数治税”理念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以数治税”在助力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不断升级优化的同时,也为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深入剖析“以数治税”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进而寻得解决路径。

“以数治税”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在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手段,预防和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

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涉税数据来源多元化,包括纳税人报税信息、银行交易记录、第三方数据等,并且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格式、标准和质量存在差异,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以数治税”的模式下,税收风险管理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数据来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三方数据通常包含大量个人和商业信息,涉及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涉及数据共享协议、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等问题,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数据的难度较大。

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即新兴业态的出现,在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也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高度依赖互联网和技术平台的新兴业态为企业规避税收、转移利润提供新的可能,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发现和追踪企业税收行为的难度。

相比于传统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经济活动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企业可能同时进行跨境交易、数字支付、电子商务等多种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涉及不同的税收领域和税收规则。当一个税收风险在某个领域出现时,可能会对其他领域的税收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导致风险的传递和扩散。此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当一个企业采取某种税收规避行为时,可能会对其他企业的税收行为产生影响。

税收风险管理的创新路径

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实现更加高效、精准的税收风险管理,笔者认为,税收风险管理需要积极寻求新的路径。

涉税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不足是“以数治税”模式下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整合和校验、监控和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提高涉税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而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可靠性。首先,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包括制定数据采集、录入、清洗和校验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通过区块链等较为新颖的系统工具,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校验,识别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不一致之处,确保数据准确性。最后,定期对涉税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数据提供方和相关部门。

通过建立集成化系统、完善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三方数据获取难、运用难的问题,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果。首先,建立包含税务申报、风险识别、数据分析等的集成化税收管理系统,避免数据泄露,确保数据查询留痕,提高数据流通效率。其次,完善数据接口,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进行传递和共享。包括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建立数据接口规范、提供数据交换和集成的技术支持等。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税收数据的无缝连接,方便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分析。最后,税务机关可以与其他相关机构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税收数据的跨部门共享和协作,更好地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

通过应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和新理念,可以化解新经济模式带来的新税收风险,实现在“以数治税”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的创新。首先,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的税收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税收风险模式和规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预测税收风险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税收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识别异常情况和风险信号。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然后,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自动化决策和智能审核。建立智能审核系统,自动分析和审核大量的税收数据,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提高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了解公众对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的态度和反馈,及时调整税收管理策略,化解潜在的税收风险。

优化“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率。首先,“信用”方面,将纳税信用深度融入社会信用体系。通过评估纳税人的信用记录和行为,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这不仅能够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将资源集中在低信用的纳税人身上,对其进行重点监管和风险防控;还能提高监管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信用较好的纳税人进行重复的监管和审核,简化高信用纳税人的办税流程并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其次,“风险”方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风险特征库。按照税种、行业、事项等特征多维度归集风险疑点,严格区分风险等级,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归纳、分级管理。最后,积极探索和分析信用与风险的关联性,动态调整系统内信用与风险的匹配关系及影响因素,使监管更加精准有效。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丰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