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被视为观察中国外贸韧性与优势的重要窗口。2023年,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展,多项数据超过预期。第133届和第134届广交会分别于2023年4月和10月举行。其中,第134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会,是历史上展览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一次广交会。
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结合典型企业调研,对广州市会展经济税源进行综合分析。以广交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是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广交会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达1:13.6。2023年受广交会线下开展拉动,全市会展业有效复苏。目前,会展业面临企业经营效益恢复缓慢等情形,需通过持续创新展览形式、深度融合重点产业、部门联动优化服务等,助力广州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经济税源分析:行业持续复苏,经济拉动效益明显
随着线下展会全面恢复,会展服务行业持续复苏。2023年,广州全面恢复线下展会,广交会带动全市会展服务经济持续回暖。2023年,全市会展业新办企业960多户,同比增长约三成;全市会展业经营主体经营活跃度为71.6%,较2022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市会展服务业开具发票户数逾3600户,较2022年同期、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25.8%、39.1%;销售额逾210亿元,较2022年增长1.2倍,较2019年增长约两成,经营活力有效复苏。
有效拉动上游行业发展,本地经济溢出效应明显。2023年,广州市会展服务业采购金额近150亿元,较2022年增长67.4%,较2019年增长45.2%,其中采购住宿、餐饮、旅游服务同比增长1.3倍,采购经营租赁服务、人造板和装饰服务、信息系统和软件服务金额分别同比增长95.6%、108.7%、75.6%。会展业复苏对本地上游行业拉动作用更明显:一是会展服务本地采购金额大幅增长。2023年,会展服务业从本地业户采购金额同比增长逾1.2倍,本地采购额占采购总额比重为51.8%,较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二是有效带动本地文旅住宿行业增收。第133届广交会期间,全市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服务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07.1%、57.4%、290.1%,虽叠加五一假期,但是也受到会展业复苏的有效拉动。第134届广交会期间,全市餐饮业、旅行社服务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3.3%、171.5%。
辐射外地客户作用增强,服务贸易对接富有成效。全面恢复线下展会,会展活动对外辐射影响和助推贸易对接作用逐渐恢复:一是会展对外辐射作用逐渐恢复。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会展服务业市外、省外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5倍、1.7倍,市外销售额占比为53.4%,省外销售额占比为39.6%,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5.6个、7.5个百分点。省外销售额位居前列的是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合计占省外销售额的61.4%,其中向浙江、江苏、福建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6倍、1.8倍、6倍,与三地会展合作日趋紧密。二是助力先进制造企业扩大销售。参展企业通过广交会、家博会等平台接洽国内外采购商,有助于扩大商品销售。第133届广交会,广州本地参展企业740多户,其中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分别有7户、38户、16户,2023年5月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7.8%、29.7%、35.9%,环比4月增速分别提高29.1个、13.3个、33.7个百分点。第134届广交会,广州本地参展企业790多户,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企业分别有38户、32户,2023年11月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7.8%、31.9%,环比10月增速分别提高19.2个、39.9个百分点。
助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从重创新、优服务入手
调研发现,会展企业虽整体扭亏为盈,但受三年疫情影响,经营效益恢复压力仍然较大,部分骨干企业恢复乏力。随着各大城市推动会展业加速发展,广州领先优势逐渐面临挑战,从国内辐射区域看,广州会展业向北部和中部地区辐射力减弱,会展品牌效应仍需提升。同时,受出口动能下滑等影响,广州会展服务业国际辐射力也受到一定冲击,国际市场开拓仍需加力,助推智造出口动能仍需增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广州会展经济发展。
打造核心产业链展会,提升先进制造国际影响力。2023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5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建议广州会展业结合“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效仿链博会,打造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领域产业链展会,抢先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展会,面向海内外开展产业链招商和贸易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补链强链,助力提升广州先进制造国际影响,促进新广货与国际市场接轨,培育本地会展经济新动能。
拓展知名会展品牌,持续创新展览形式。为持续提升广州会展国内国际辐射影响力,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议在广交会之外,聚焦东盟、欧盟、南亚等进出口贸易活跃的区域,申请承办新的国家级展会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作用,重点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展会,加大高端展览项目奖励力度,提升进口商品与消费品展会的数量和质量。譬如上海自贸区外高桥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进博会,深圳提出开放夜间展览,建议持续创新展会形式,促进展商本地投资,有效拉动本地消费,承接展会溢出效应,助力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鼓励企业加速升级,深度融合重点产业。近期商务部提出将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支持会展等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改造。建议加大对扩大展馆展会规模、进行数字化升级、新办国家级国际性展会、筹建产业链展会等项目的补助奖励力度。建议着力扩大琶洲会展行业生态圈,在生态圈内打造若干个重点产业集群,以“会展”+“产业集群”的方式,主动为客商设计参与展览的活动轨迹,推动会展业和本地战略支柱或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部门联动优化服务。建议针对广交会等国际性展会推出个性化服务监管方案,譬如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展品高效通关,为优质会展企业提供展品入境免担保等优惠政策;推行离境退税便捷支付、“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进一步提升境外旅客在穗旅游购物消费的便利度和满意度;税务、商务、海关、外管等部门组建跨部门工作室,在广交会建设综合服务驿站,为参展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辅导和“一揽子”诉求响应。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