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漫步
最近,笔者读了《南宋临安对外交流》一书,并在闲暇时前往杭州西兴古街探寻宋代历史。走过屋子桥、铁陵关、永兴闸、西兴驿等遗迹,不觉间如同置换时空,宋代海运的繁荣景象重现眼前。想到书中提到的商业活动与税收二三事,更有“沉浸式阅读”之感,便记下几笔书中所得,与君共享。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路网络。依托长江、大运河等内陆重要水系网络,将海洋与中国广阔内陆生产型腹地相连,产生了自唐宋以来围绕青瓷生产而形成的活跃商品贸易交流。杭州,古称临安,是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中心。西起钱塘江南岸的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这条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海上丝路的贸易国家60多个,其范围从南洋、西洋直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律法体系的完善,《南宋临安对外交流》提到,宋神宗元丰三年,市舶司改革推出的《市舶条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独立的海外贸易法。该律法规定,外贸船只必须在相应市舶司领取公凭才能出海,否则以违令论罪;回舶船只必须回到原发舶地登记,抽解纳税。市舶司有商税职责,类同今日之海关。
从西兴古街西端的浙东运河出发,临安人谢国明与高丽、日本等国往来贸易,成为宋商中的领袖人物,后定居日本。当时在日本博多,形成著名的华侨聚居地——“宋人百堂”。书中“南宋临安与日本的交流”一章中提到,从当时的税制来看,商税是海外贸易关注的重点,而所得税还不甚明晰。南宋时期,日本是与宋朝保持通商贸易50多个国家中最主要的国家之一,谢国明先后以杭州和博多为中心开展两国贸易往来。当时宋朝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0%,每年从市舶司获得的税收收入达两百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
现今税收体系下,除了关税外,国际运输税收所得税也是进出口贸易税收收入之一。读罢此书,不由得想起20年前笔者在大连参加培训期间,研究的专题即为国际运输所得税申报。2014年,《非居民企业从事国际运输业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文件发布,办法明确除执行税收协定涉及的其他税种外仅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国际运输的非居民企业选择境内一处口岸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脚步永不停歇。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周年,据杭州海关统计,2022年,作为外贸大省的浙江对共建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36万亿元;十年对共建国家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66万亿元,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46.6%,对共建国家出口值列全国第二。在跨境贸易蓬勃发展的今天,杭州的“走出去”企业和个人已经越来越多,“走出去”形式更加多样,未来在深入开展国际税收合作、深度融入国际税收治理方面,国际税收的境外税收管理与服务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