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从业者,笔者是《中国税务报》的忠实“粉丝”。《中国税务报》的许多栏目笔者都爱看,其中,《纳税服务专刊》B1版的《见·解》栏目,是笔者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几乎每期文章都会认真阅读并思考。最近,笔者对《见·解》栏目2023年刊发的所有文章作了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愈发深切地感受到:从事税收相关工作,需要有不同视角的“见解”。
税收源于经济,税收增长状况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通过对各种税收理论的分析,对涉税现象的剖析,对涉税数据的解读和税务部门工作成果的总结,既能够有助于看清税收的本质,也有助于从税收视角看清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笔者注意到,《见·解》栏目的作者,除了中国税务报社的记者外,还有税务干部、高校学者、企业财税负责人和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专家。这些作者不同工作视角下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令人受益匪浅。
——用扎实数据说服人。2023年6月9日,《见·解》栏目刊发《来自煤炭企业的“小样本”调查——研发投入0.55%说明了什么》,这篇文章聚焦“煤都”鄂尔多斯市煤炭企业的发展情况,对该市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仅11户煤炭企业开展了研发费用核算,共产生研发费用22601万元,占其总体销售收入比例仅为0.55%;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同期数据显示,大型煤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0.55%和2%,差距不可谓不大。文章以这两组数据对比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该市煤炭产业所面临的发展不均衡、创新动能较弱、绿色低碳转型动力不足等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思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可读性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组涉税数据,能够反映一个行业的转型之路。关于涉税数据的价值,《见·解》栏目2023年8月11日刊发的文章,标题更是一针见血地作了说明:企业涉税数据,搁起来是个数,用起来是个宝。文章围绕企业涉税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采访了多位企业财税负责人,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涉税数据应用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
——用典型案例引导人。《见·解》栏目2023年4月7日刊发的《不贪小便宜就不会被“忽悠”》,2023年8月4日刊发的《个税汇算:别把信任当放任》两篇文章,聚焦广大纳税人高度关注的个税汇算话题,前一篇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的“个人退税陷阱大揭秘”为切入点,分析了一些不法分子蹭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的热点,企图利用纳税人想获得退税心理实施诈骗的情况,有一些纳税人贪图小便宜,最终被“忽悠”。后一篇文章则结合税务部门公布的未依法办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相关原因,指出部分纳税人将税务部门的“信任”当作“放任”,最终为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买单。两篇文章对个人所得税法相关条款进行分析,厘清了纳税人依法进行汇算的法律责任,提示纳税人须筑牢法律底线思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用深入分析启发人。《见·解》栏目不仅有鲜明的观点、深入的论述,而且凝聚了众多优秀作者丰富的涉税工作经验与智慧,对开展实务工作很有启发。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何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情况时真正做好调查研究,笔者一直感到困惑。而当笔者看到《见·解》栏目推出的文章《真正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一文时,豁然开朗。这篇文章借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的一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提出要把握好“谋”“研”“改”三个关键环节,在把身子“蹲下去”,把蚂蚁“看清楚”中练好内功、淬炼本领。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文章对调查研究的关键进行了“点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注重把握共性及本质,要对取得丰富的调研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深刻化,“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该观点一下子让笔者茅塞顿开。在之后的调研工作中,笔者积极借鉴应用该方法,形成了多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用。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见·解》栏目自开办以来,一直帮助笔者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笔者发现,多听不同“见解”,有助于做出理性决定。关注这个栏目越久,思考越多,越觉得《见·解》这个栏目名称起得好——它是一个包容不同观点、碰撞思想火花的平台,是一个展现所见、解读所思的平台,也是一个“见”识精彩观点、“解”决自身疑惑的平台。期待在新的一年里,《见·解》栏目能够越办越好,能够持续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见解”。
(作者单位:信永中和税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