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一件作品,你愿意付出多久做可能无法预测结果的努力?在那漫长的3个小时里,我看着邓老享受这个挑战未知的过程,手中的陶坯好像有将她吸引住的无穷魅力,牵动着她的手,一笔一画细细描摹。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景德镇考察调研陶瓷文化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中国税务报社江西记者站的任务——采访81岁的高温颜色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
那段时间,我手机不离手,连吃饭散步都在看邓老的相关报道,每天嘴里都念叨着邓希平。
熟悉资料后,我立即跟记者站周宁老师敲定了采访提纲。经过两周的准备,我终于与邓老见上了面。
走进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各种明丽鲜艳的红釉瓷器让我这个本地人都震撼不已,甚至分不清“眼前的红是什么红”。但我知道,此行不是为了开眼界,而是要好好采访一下邓老。
准备开始采访时,邓老突然接到一个紧急来电,要马上去给一个陶坯上釉色。于是,邓老直接把我领进了她的工作室。
工作室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试管、试剂瓶,倒更像个实验室。难以想象,“国礼瓷”等传世珍品就诞生于此。邓老熟练地换上工作服,一点一点按比例往试管里加入不同的釉料调制。调制完成后,她开始为陶坯上色,我则在一旁静静地等她。
就这样,3个小时过去了,我的眼睛都有点晃神了,她还在一笔一画仔细上色。“辛苦你久等。原来,我可以连续14个小时一直上釉,现在最多只能坚持8个小时了。”邓老拿着手里的陶坯向我展示,奇怪的是,涂了许久釉料的陶坯看起来还是无色的。邓老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颜色釉的魅力就在于此,直到烧出的那一刻,你才知道釉料有没有上对。”
从工作室出来,我们对邓老的采访正式开始。4个小时的采访里,她一口水都没喝,细细讲述着自己和陶瓷的情缘:从最初阴差阳错来到景德镇学习陶瓷技艺,到克服工友误解制作属于自己的颜色釉作品,再到挑战定制款颜色釉作品大获成功……
这位“颜色釉女王”把故事讲得云淡风轻,我却听得心潮澎湃。她的人生就如同颜色釉作品一样,从无色的陶坯变成绚丽的作品,那是无数个看似普通的“一笔一画”绘制出来的。
采访结束后,我们将文稿快马加鞭写好发给邓老,没想到她很快打来了电话:“小黄,请你把文稿打印出来,明天再到我这来一趟,我们一起看看。我怕我说的时候没说清楚,表述上出现问题。”就这样,我拥有了一次绝无仅有的经历,81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戴着老花镜,对着几千字的文稿和我一起逐字逐句审阅推敲。
后来,我把这份珍贵的修改稿放在了办公桌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看似普通的采访。也许某一天,我也能在经过数不清的“一笔一画”之后,成就我的“颜色釉”。
(作者:中国税务报社江西记者站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