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从清晨一直下到黄昏。
走在下班的路上,雪花从衣领、袖口钻入我的心里。我迎着飞雪翻看手机里的全家福,父母的笑容在昏黄的路灯下浮现,看着屏幕上渐渐融化的雪花,我想起父亲讲述的那个暴风雪之夜。
我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四团,位于阿勒泰地区。20世纪70年代,年幼的我经常听母亲喊左大腿疼,但她却不舍得休息,毕竟她每月微薄的工资对我们这个七口之家来说不可或缺。母亲白天一瘸一拐上工地,晚上常常疼得大喊。医生说母亲是风湿性疼痛,给她开了激素,疼痛有时缓解,但有时更疼。1978年1月,父亲带着母亲搭乘团里的救护车去北屯师部医院看腿,他们在路上遭遇了暴风雪。
寒风呼呼地吹,暴雪猛烈地下,公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救护车在距离福海县城五六公里的地方抛锚了,如果不想被冻死,就得下车顶着风雪走路。父亲哀求司机:“我老婆腿疼走不动,求求你不要熄火,车里有温度,我们就不会冻死。”司机无奈地摇摇头,父亲看到油表灯已亮,油已用尽。
黄昏时分,风渐停雪渐止,乌云厚如棉被,把天空压得又低矮又沉重,司机自告奋勇去县城寻求救援,留下一件军大衣,一支手电筒,几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对父母叮嘱后下车离去。
积雪已没过膝盖,每一次移动脚步,脚直直地陷进雪里,若要把腿抽出来都不容易,腿不能打弯,也不能倾斜,得笔直地提起半米高,再向前踏去。这样的雪路一个人走都很费劲,更别说背上一个五十多公斤的人。父亲背起母亲,在厚厚的雪中前行,摇摇晃晃、踉踉跄跄,没走几步就一屁股跌倒在雪地里,喘着粗气。
母亲也跌倒在雪里,手电筒滑落了,她扑进雪堆,慌慌张张寻找手电筒。母亲的腿疼得厉害,爬不动,也哭不出来,她哀求父亲:“老杨,你走吧,咱俩不能都死了,还有四个孩子。”父亲却笑了,他寻着光亮把手电筒重新握到手中,又使劲把母亲拽进怀里。父亲说:“咱俩谁都不死,背不动,我拖也要把你拖到福海县。”
一个“拖”字提醒了父亲,他站起身,快步走向救护车,转回来的时候,父亲拖着一个担架。
茫茫荒原,漆黑的夜。父亲用担架拖着母亲,像马拉套驾辕那样,弯着腰一步步吃力地走。后来父亲手脚并用,爬着走,不知道福海县城还有多远,也不知哪来的气力,父亲拼命地爬。
暴风雪之后的戈壁滩公路上,母亲手中的手电筒是唯一的光亮。担架上的母亲腿已冻麻木了,早已感觉不到疼,她竭力把手电光照在父亲前行的路上,照在其他人留下的腿印上,以免父亲走下公路。父母都知道,一旦下路,广阔无边的雪原会毫不犹豫地张开巨口,将他们吞没。他们更知道,雪的手掌太宽了,只需轻轻一抹,就能抹去人世间的一切,更何况两个微小的如虫豸如草芥的生命,即使他们还有四个孩子等待抚养。
在父母爬行的路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辆北京吉普车。吉普车陷进路边的一个大雪坑,在原地等待救援,车里有足够汽油。吉普车里的两个人听到动静下车,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担架上的女人快被冻僵了,而男人还在奋力向前爬行……
善良的人们把父母救上吉普车,给父亲喝了杯烈酒,又端来雪,用力帮母亲揉搓冻僵的四肢,还把不多的食物分给他们吃……父母得救了,在温暖的吉普车里相依着睡着了。
父亲向我讲述那个暴风雪之夜的时候,眼睛里闪着泪花。父亲说,他是被人声和车声惊醒的,朦胧的晨曦中,他看到一辆带链条的拖拉机和救护车司机疲惫的笑脸。父亲说,他后来才知道,那天司机蹚雪徒步到了福海县城,直接去了县医院。值班的老医生考虑到雪太大,救护车无法救援,就带着司机满县城跑,敲开了七八家的门,终于联系到一位拖拉机司机。司机二话没说,开上拖拉机就出发了。是一份份爱心的传递,救了我的父母。父亲还说他一直后悔,没问吉普车上两个人的联系方式,后来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打听到他们。父亲告诉我们一定要多做好事,将爱心传递下去。
一个月后,父母回到家里,但母亲需要继续打针服药,可那时候什么药都缺,团里的医生给开了12支链霉素,表示再也无能为力。父亲给远在四川的亲戚朋友写信求药,还跑遍全团各连队、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找药。终于,县里一位医生给开了一些链霉素注射液,又给了父亲一些注射器,教父亲如何消毒、打针。
此后,父亲成了母亲的家庭护士,在家给母亲打针。
1979年春天,母亲的身体完全恢复,能去田里干活了,她把家里的菜园子扩大了一倍,还养起了羊、兔、鸡,母亲久违的笑容回来了,坚强的母亲回来了。
后来,父母亲定居重庆,与小弟、二姐生活在一起,当教师的大姐退休后去了山东,而我在新疆努力奔跑。
每年十一国庆节是我们全家人团聚的日子,母亲生病的那段艰难岁月,父母当故事讲给我们听,每每提及,我们便唏嘘不已。父亲说,那时候也没觉得苦,心里就一个想法,要把母亲的病治好。
2021年夏天,我去新疆阿勒泰地区采访,在北屯市小住一夜。晚上散步,城市的灯光令我流连忘返,我情不自禁与父母视频通话:“爸、妈,你们看,北屯市现在建得多漂亮!兵团建起了很多城市,北屯市、胡杨河市、可克达拉市,一座比一座漂亮。”
视频里,看到父母眼里晶莹的泪水,我知道他们又想起了那个暴风雪之夜。我心里明白,正是父母这一代人,在兵团初创时期,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战风沙、斗寒暑,奉献青春,艰苦创业,才有我们现在的一座座美丽城市、一个个幸福家庭。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