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税收新闻看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

2024年01月10日 版次:07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黄立新

在2023年中国十大税收新闻中,我最关注两条新闻。

一条是“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在个人所得税方面,2018年以来,围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养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重点支出领域,设立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7项专项附加扣除,在每月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基础上,再予以叠加扣除,兼顾了家庭的差异性负担和支出,使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据统计,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而全年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同时,子女养育、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降低赡养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等成本,减轻群众负担、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是当前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2023年8月发布的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3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能有效降低“上有老、下有小”这一压力较大群体的税收负担,降低养育成本,让纳税人享受“真金白银”税收优惠,进而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这一政策的出台是个人所得税的一项重大改革,充分体现了国家减税降负、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初衷。

另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部分条款修改,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广使用电子发票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发挥“以数治税”效能的必然要求。

相较于纸质发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具备几方面的优势。一是领票流程更简化。全电发票实现“去介质”,纳税人不再需要预先领取专用税控设备。通过“赋码制”和“授信制”,帮助纳税人实现开业开票“无缝衔接”。二是开票用票更便捷。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以及“一户式”“一人式”发票数据归集,电子发票实现了发票开具渠道更多元、“一站式”服务更便捷、发票数据应用更广泛、满足个性业务需求、纳税服务渠道更畅通等效能。三是入账归档一体化。通过制发电子发票数据规范、出台电子发票国家标准,实现电子发票全流程数字化流转,进一步推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化。

2023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明确电子发票和纸质发票一样可用于纳税人报销和正式的会计凭证入账,实现发票从传统的“物理介质”发展为“数据电文”,会计档案从“纸质化”到“电子化”转变的重要飞跃,不仅适应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的发展需求,还为我国财税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