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于成龙》被评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到16件艺术作品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创历史之最;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稳步推进,到陶寺遗址重大考古项目、“云冈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山西坚持守正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优秀文艺作品频繁亮相国家级活动的大舞台,出新出彩、备受瞩目。
山西税务部门深度融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文旅、文创、文博产业做大做强,为山西文化事业发展开创新气象注入力量。
服务上门,守护非遗传承
每每提起刺绣,人们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其实在山西也有自己独特的刺绣——晋绣。
高平绣活,是晋绣技艺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刺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高平市凤林刺绣厂负责人赵翠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绣活的代表性传承人,从2009年开始,她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凤林刺绣厂,为当地妇女开辟就业途径,扩展增收门路。
“公司成立之初,税务干部就主动上门辅导我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近年来,我们累计享受各项税费减免50多万元。”赵翠林说,“我把享受到的税惠红利投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刺绣,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2023年5月,夏县葫芦雕刻入选第六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夏县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西盛泰葫芦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裴唐宇表示,这几年,国家持续不断地给小微企业减税,每次有新的政策出台,税务部门都会用各种方式通知他。“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传承和发扬好这门传统技艺。”他说。
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山西税务部门针对非遗产业发展特点,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宣传辅导,依托税收大数据,加速推进“政策找人”服务机制,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非遗守护人在文化保护和传承道路上笃志远行。
黄芪被中医药界誉为“补气之长”和“仙药之品”。在众多黄芪中,恒山所产野生“正北芪”深受市场认可,是黄芪界的“顶流”。
为更好推动黄芪发展,浑源县税务局围绕大同市首批市级专业镇“浑源恒山黄芪”建设发展需求,运用税收大数据全面梳理其上下游产业链,对黄芪种植、黄芪产品研发销售、中药制品运输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整理推送税费支持政策,切实畅通政策咨询和诉求反馈渠道,为企业发展“益气固表”。
山西浑源万生黄芪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卿表示:“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2023年我们累计享受各类税费减免49万余元。”
减税降费,赋能文化创新
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在山西,石窟文化是重要文化名片。近年来,山西石窟单位不断引入新技术,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在石窟的数字化复原中,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天龙山石窟VR体验项目大受欢迎,走过路过的观众,争相戴上VR眼镜,体验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后的魅力,连连感叹:“太真实了”“没想到和天龙山石窟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太原文物景区众多,针对包括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内的文化领域纳税人的涉税诉求,我们积极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政策宣讲、提供税收指南,落实落细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太原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怀仁陶瓷是山西怀仁市的传统产业,制陶历史已逾千年。怀仁现有陶瓷生产企业53家、生产线123条,日用瓷年产能达到30亿件。最近两年,怀仁陶瓷生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税务部门也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给予各项帮助。
在山西东盛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廷龙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刚刚上线的一套陶瓷全自动成型系统。“有了它,公司的生产周期缩减到4小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倍。”刘廷龙表示,在全自动成型系统上线的过程中,税务部门的“税管家”多次上门,就购置设备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辅导,让他们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创新研发是怀仁陶瓷面临的难题,也是怀仁陶瓷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怀仁尊屹陶瓷研发有限公司经营者彭建春介绍,2023年,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怀仁尊屹共享受了20多万元的税收优惠,为公司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增添了底气。
山西省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抓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以贯之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立体优化税费服务,以税收高质量发展助推三晋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