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靠匠心打动人心

2024年01月15日 版次:07        作者:杨彧婧

2023年末,根据茅盾文学奖同名原著改编、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繁花》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该剧通过时间线交叉叙述的方式,描绘了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下上海普通人的起伏人生。

随着电视剧收视指数和剧集评分的一路高涨,上海掀起了一波文旅新热潮。黄河路上络绎不绝的打卡人流、“鲜得来”供不应求的“排骨年糕”、和平饭店火速售罄的联名套餐,无一不在宣告电视剧《繁花》已成为上海亮眼的新名片。

慢工出细活,是导演王家卫的标签之一。早在十年前,王家卫就已买下《繁花》原著的版权,剧组从筹备、搭建场地、选角到开机、杀青,前后大约花了4年。

开拍前,剧组向全社会征集了一批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旧物作为布景使用,大到桌椅家具,小到台灯钢笔,都是独属于《繁花》年代的真实记忆。在一比一还原搭建的“黄河路”上,连霓虹灯牌都是找当时的设计师做的设计。

为了呈现最佳的镜头效果,捕捉最真实的演员情绪,导演坚持只用一个机位拍摄,一场戏拍几十遍是家常便饭。在影视行业有人追求赚快钱的当下,《繁花》显得格格不入。不计时间不计成本,导演以电影的拍摄方式潜心打磨,一众实力派演员花了3年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配合,互相成就了这部诚意之作。事实证明,匠心不会被市场辜负。

王家卫说,电视剧《繁花》“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主角阿宝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在改革春风中抓住了时代浪潮的机遇,凭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魄力,成为上海生意场上声名显赫的宝总。

20世纪90年代,没车没房没网,没有高楼大厦,火车也总是拥挤不堪,但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代。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几乎都和剧中的阿宝一样,拥有着昂扬的精神面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经济起飞的时代背景下,人仿佛“上了一趟快车”,向外走,往前看,“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

“外国品牌的强势进入,激发了本土企业奋起的斗志。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就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我们知道自己在每个春天会开出什么样的花,也知道秋天一定不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主角阿宝的这两段独白,揭示了那个年代被新政策、新环境激励和鼓舞着的“一定要富起来”的心声。发展的内在逻辑驱动着国家,也驱动着每个年代的人不断向前。相信此刻,仍然有无数个“阿宝”怀揣梦想,希望把握住时代的先机,闯出一片天地。

除阿宝外,《繁花》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可谓别出心裁,既具有多面性又富有激情。与阿宝存在情感纠葛的三位女性,都没有沉溺在感情中,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独行”拼搏。哪怕是戏份特别少的几个服务员,敏敏、小江西,也绞尽脑汁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汪小姐在雨中喊出“我是我自己的码头”,玲子回头说“以前我们做生意靠的是宝总,现在靠的是本事”,这些台词与画面是导演对于当代女性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传递。

人的成长,有时候就是在某个瞬间。歌曲《再回首》的旋律不断响起,剧中角色在每一次不舍的告别中逐渐成长。他们在遭受生活挫败之后依然保持韧劲和冲劲,激励了无数观众。

再回首,《繁花》已落下帷幕,但观众心中的“繁花”仍在盛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