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楼机”越来越智能

2024年01月24日 版次:03        作者:田雨 陈海敏

本报讯“对,你没有听错,这是‘造楼机’,建造的造!”走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林宇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它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叫智能建造集成作业平台,可以让建造实现自动化、多作业面、流水线建设。”

这一集成了多种专业施工设备的“黑科技”,看起来像一座高空立体建造工厂。在这座可以爬升的移动工厂内,建设者能同步推进钢筋捆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多项结构及外立面装饰的所有工序,可显著提升高层住宅施工现场的工业化建造水平。

“这是我们瞄准解决传统造楼方式劳动密集、高危、高能耗、多种作业难以协同导致低效等问题进行的研发,2023年已在广州等地的建筑行业中推广。”林宇鹏告诉记者,“造楼机”安全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一整套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传感器监测等技术对建造施工的各环节实时监控,数据则来自“造楼机”内不同位置设置的数十处监测点。

据了解,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智能建造技术以及装备研发生产,推出了包括“造楼机”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建造装备,与中国建筑、中交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累计拥有近300项专利。

对厦门安科而言,研发创新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投资,企业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用于研发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超2600万元,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约900万元,新购置设备器具一次性全额扣除政策优惠约4500万元……财务负责人蔡达雄翻开减税账本对记者细数着,2020年—2023年,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收到的“税惠红包”已达6000余万元。

“企业产品从机械化、自动化升级到智能化、数字化的背后,少不了税收政策的支持和税务部门的服务护航。”蔡达雄告诉记者,自2020年起,厦门安科的研发重心由房建装备逐步转向智能建造,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4.23%,“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超500万元。在税收政策支持下,我们持续开发了更多高附加值、更加低碳节能的新产品。”

据介绍,厦门安科自主研发的“智能附着式作业安全防护平台”经过7次迭代,目前已实现产业化,每年为1000多栋高层施工项目提供安全防护服务。

专精特新企业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性,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产业链稳定性的新支点。厦门市税务部门锁定专精特新企业,指派业务骨干担任税收联络员,为其提供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涉税诉求,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优化办税服务、精简审核流程等举措,提高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度,助力创新型制造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