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四明山,绵延八百里。
隆冬时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的横坎头村,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循迹于红色旧址群,或徜徉于水杉枫林里,或行走于青砖黛瓦间,为静谧的冬日平添了几分热闹。
旅游淡季变旺季,得益于近期这个浙东“红村”的再次“出圈”——横坎头村党委作为唯一的基层党组织代表,荣登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榜样8》专题节目,讲述该村“红绿结合”奔赴共富路的生动实践。近日,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其爬坡过“坎”奔共富的故事。
跨越第一坎:缺资源?
“红村”新貌 擦亮革命老区鲜明底色
横坎头村地处四明山腹地,进可直抵浙东大片平原,退可辗转于八百里四明山,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心脏”,素有“浙东红村”之称。然而当硝烟散尽,昔日根据地的“屏障”,却成了接轨时代发展的障碍。浙东“红村”局促地蜷缩在山旮旯里,守着七山二水一分田,成了被大山困住的落后老区。当地老人常言,“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春节过后不久,习近平又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同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我们抓住机遇,对红色革命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修缮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横坎头村前任党委书记张志灿回忆,横坎头村自此人气渐涨。
在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记者遇到了一个20多人的省外游客团,他们是冲着村里推出的新玩法——剧本杀《红村1942》而来。“根据地旧址里玩剧本杀,听着就很带感。”游客团里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说。该剧本杀以1942年浙东抗日斗争史为故事背景,剧本中各方势力涌入当时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敌是友,身份成谜。游客用手机扫码抽取角色后,一边参观旧址群,一边从史料信息中找线索、解谜题,“走入”历史,开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
这是初新营地新推出的“红色+”新项目。看好革命老区的发展前景,宁波乐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横坎头村运营初新营地,推出了10余个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大,项目启动后连续两年亏损,经营压力比较大。”企业会计黄燕荣坦言,“国家政策给了不少支持,企业现在已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146万元,其他相关税费优惠30余万元,缓解了资金压力。”
如今,横坎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质的飞跃,分别从2003年的负债40余万元和不足2700元,增长至2023年的逾400万元和5万元。
跨越第二坎:缺人才?
点绿成“金”“归巢”候鸟化身“领头雁”
致富的“火种”点燃后,横坎头村党委很快发现了新痛点:游客参观完村里的红色景点后,往往当即就返程离开,人流不能进一步转化为资金流。如何吸引人才、发展产业,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这封回信如同春日惊雷,催生四明大地创新创业的勃勃生机,唤醒了“原乡人”、唤来了“新乡人”,也唤回了归乡人。
“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是在横坎头村土生土长的,就想着能够为我们村里做点什么……”央视舞台上,横坎头村90后党员黄徐洁作为代表登场,讲述她回乡创业的故事。
在村口的“横坎头村农家”,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的“农创客”。“减税降费政策很给力,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我几乎都不用缴税了。”从农家乐创办之初对税收政策一无所知,到熟练算起“减税账”,黄徐洁坦言,自己的成长和农家乐的发展都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一路帮扶。在离农家乐不足200米处,有一个“舜穗”前哨,常见涉税事项都可以通过里面的自助办税机办理。“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一键呼叫,就能体验税务干部的远程可视化辅导,很方便。”她笑着说,越来越好的税收营商环境不仅减轻了“农创客”的经济负担,更是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心理压力。
会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善研究的“土专家”……近5年来,余姚四明山老区已有超8700名年轻人以崭新的身份“回流”,争相当起绿水青山的“合伙人”,不但卖特产,更卖风景、卖体验,带动订单从网络飞来,产品沿着山路出去。当地税务部门加强靠前服务,落实支持乡村振兴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让更多人来得了、留得下、干得好。
跨越第三坎:缺后劲?
抱团成势 从一村振兴迈向全域共富
除了横坎头村,在青山环绕的四明山腹地,还珍珠般散落着不少村落,呈现“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的发展特色。但是这些村子力量较弱,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共性问题。能否将地域相邻、资源相连的若干村“攥指成拳”,打出发展强大合力?
“先富带后富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把‘蛋糕’分得更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说,横坎头村发展得好,更要带动其他村子一起发展。
“呜呜呜……”在横坎头村村委会前,记者坐上了一辆满载游客的革命老区“复兴号”小火车,一路途经“状元故里”的汪巷村、“小水果之乡”甘宣村等景点,最终返回横坎头村,总时长约50分钟。
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不只是一辆观光小火车,更是一列接驳周边各个景点的“共富巴士”。横坎头村与周边汪巷村、甘宣村等8个村建立“红锋共富”党建联建机制,与周边村庄共同编制片区未来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方案,对片区内近1000亩农田进行错位打造,建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10余个、家庭农场20余家、农家乐16家,打造“四季有亮点、时时能采摘”的美丽田园,辐射周边村落互促发展。2022年,横坎头片区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
推动共富,除了向内挖潜、融合发展,也需要多方合力、协作共赢。国家税务总局余姚市税务局与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余姚农村商业银行及当地爱心企业签订共富共建合作协议,打造税、村、银、企四方联动的协作共建模式。蔚蓝智谷植物工厂正是这一协作模式下成功落地横坎头村的项目之一。
不靠阳光,无需土壤,不用担心气温季节变化,在蔚蓝智谷“红芯”植物工厂的无土栽培基地,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蔬菜生长环境全由计算机控制,一年可采收19茬至20茬。2023年,基地种植的蔬菜还送上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餐桌。
“我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农业系统,实现了对光照时长、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高精度智控,确保蔬菜全年稳产。”基地负责人张辉介绍,他们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人工干预,前期投入很大,税费优惠政策给了很大的支持。成立以来,该公司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优惠170余万元,当前正在推进建设三期工厂,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解决当地3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年人均增收6万余元。
康养基地、天幕亲子乐园、标准化滑草场……在横坎头村党委带领下、全体村民的奔走忙碌中,一个又一个项目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四明山居图已迤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