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叩开世界的大门”

——访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2024年01月29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霸道总裁玛丽苏,无限升级修仙流?说到网络文学,许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些常见的“套路”上。实际上,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早已不再是“圈地自萌”的小众文学。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明显加快。它不仅在国内拥有5亿读者群,更在海外“攻城略地”,已有超过1.5亿的用户,实现了墙内墙外开花都“很香”。

网络文学目前发展情况如何?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体现在哪里?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为何能走得如此顺利?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天,我们常常提及“网文”或者其全称“网络文学”,却少有人能准确地定义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态。

为回答这个问题,何弘追溯到了文学的起源。早期的文学形态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押韵好记的诗歌。后来文字产生,特别是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学的极大繁盛,小说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从口头传播到纸媒传播再到今天的网络传播,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形态必然随之变化。

但何弘强调,网络文学绝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学样式搬到网上,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文本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比如,故事性强、交互性强、代入感强。

目前普遍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发轫于1998年。那一年,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爆火。何弘说,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主要由文学爱好者自发参与,不带盈利目的,影响范围也有限。

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启在线付费阅读模式,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了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此后,资本大规模入局,各类付费阅读网站纷纷建立,网络文学创作转向商业化发展模式。

“从2003年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段时期,网络文学在商业模式推动下野蛮生长,发展迅猛。”何弘说,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玄幻、修仙、言情等网络类型小说,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网络小说也成为网络文学的主体。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共有200多个细分类型,其中大的类型主要有幻想、历史、言情和现实4类。

商业化发展模式为网络文学繁荣提供了极大助力,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何弘说,特别是同质化和模式化的写作,严重影响了网文作品的质量。还有一些为迎合读者写作的“三俗”作品,其实未必受读者欢迎,却“败坏了网文的口碑”。

转机出现在2014年。在当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网络文学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新兴的网络文学开始聚焦“国之大者”“民之所向”,校准历史方位——以文化强国建设为使命担当,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底,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成立,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的标志性举措。何弘说,文学要发挥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反映社会主流思想、主流价值。实际上,词、曲、小说等中国传统文学样式都经历了主流化的过程。

主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书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以2022年为例,国内新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20余万部,同比增长17%。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中国网络文学一直在积极地调适与转型,精品力作不断出现。

■ 网文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内容源头

“目前,国内有声读物80%以上来源于网络文学,热播影视剧有六七成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何弘给出的这两个数字,道出了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网络文学总营收达到300多亿元,而当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已超过16万亿元。“两相对比,网络文学自身由付费订阅等带来的产值并不大,但它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内容源头。”何弘说。

除有声读物和影视剧改编外,动漫、游戏等都是网络文学IP转化的重要领域。目前上线的国产动漫约有50%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微短剧中网络文学IP改编作品的占比也逐年提高。网络文学仿佛文化产业的“黄埔军校”,为不同的文娱形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内容。即便没读过网文作品的人,日常娱乐生活也会受到网文的影响。

谈及网络文学作品为何易于影视化改编,何弘表示,网络文学故事性强、节奏推进快,能给影视剧提供足够多的桥段。此外,其在线连载的方式能给创作者提供不断试错、调整的条件。经过读者检验的作品,往往其影视化也更加容易成功。比如,2022年播放量前10的国产剧中,网络文学改编剧占了7部。近几年热播的《卿卿日常》《星汉灿烂·月升沧海》《风起陇西》等改编剧都是口碑与播放量俱佳。

网络文学的繁盛,彰显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创造力。而挑大梁的创作者正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90后和00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提到,2022年阅文集团新增注册作家中00后占比达到6成,番茄小说当年入驻的原创作者中90后占比高达65%。“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用户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为网络文学注入了灵活、敏锐、前沿的新鲜血液。

何弘说,年轻作家创意丰富的特点与网络文学对想象力的追求不谋而合。他们的创造力之强、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叹。随着互联网传播形式的不断演变,网络文学的样式必定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上,甚至还发展出一种短小精炼的网络文学新样式。

(下转B4版)

(上接B1版)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也影响着文学创作模式。谈及人工智能(AI)浪潮下网络文学的“危与机”,何弘表现得比较乐观。“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核心就是生命的体验,是基于有限生命而建立起来的认知。至少目前来看,AI不具备这些能力。”何弘说,正因如此,文学不会消亡。但他同时认为,AI对同质化、模式化的网文创作,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冲击。比如有些网文创作只是在简单地“融梗”(把他人作品中的元素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甚至一味地模仿。未来,AI处理这种同质化的故事会更容易,但具有独特风格和情感认知的原创作品,是AI无法替代的。

何弘说,网络文学应该创作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文学精品,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文学形式。从鼓励精品创作的角度出发,国家从政策层面应当加大支持力度。特别针对原创作品,希望出台更多包括税费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给予支持。

■ 网络文学应当讲好中国故事

当中国读者在网文平台上热烈地“催更”、讨论时,海外也有一群“歪果仁”,一边追着《天道图书馆》《巫神纪》《异世界的美食家》等中国网文作品,一边从中学习中国文化。《赘婿》《斗罗大陆》《锦心似玉》《雪中悍刀行》等由网文改编的剧集,更是先后登上油管(YouTube)等欧美主流视频网站。

网文出海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成绩,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何弘解释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文学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有着特殊的传统特质与创新因素,前者带有“东方的神秘感”,后者则打破了审美边界。与此同时,诞生于中国的在线付费阅读模式,让中国网文能够快走一步,抢占了先机。主流化、精品化的方向引导,又让中国网文能够不断推出精品。“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必然形成适应互联网特征的文学形式。这条路,我们不先走一步,迟早也会有其他国家走。”何弘说。

2014年12月,旨在翻译中国网络文学的美国网站——武侠世界(Wuxiaworld)创立。随后,掌阅、阅文、中文在线、纵横文学等网络文学公司纷纷上线海外平台,中国网络文学进入在线翻译传播阶段。2018年4月,起点国际开放海外创作,到2022年底已培养了34万名海外作家,推出海外原创作品50万部。中国网络文学形成了从线上到线下、从电脑端到移动端、从文本阅读到IP开发、从对外翻译到在海外建立当地本土化发展生态模式的多元化国际传播格局。

何弘介绍说,目前中国网文出海已覆盖200多个国家,以北美、日韩、东南亚为重点输出地区。其中,欧美读者更看重想象的奇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偏好仙侠、玄幻类作品。东南亚及日韩等地读者则偏好古代言情、都市言情类作品,这些国家同属亚洲文化圈,更容易接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

在“圈粉”全球的同时,中国网文出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各网文平台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导致海外推广成本过高,平台本土化程度不足;文化产业扶持不到位,特别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团结、服务好网络文学作家,继续推动网络文学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何弘说,网络文学应当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中体会和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