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出版界有个热词,叫做“素人”出书,吴为创作的《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便可归在此列。吴为是摄影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本书既是她的毕业作品,也是一本怀人散文。90后女孩吴为,从小被外公外婆养育长大,两位老人辞世后,她通过回忆将童年与外公外婆之间的点点滴滴,浓缩进自己的毕业作品中。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由隔代的祖辈带大的孩子,我本人也是其中一个。正因如此,我才会在某个冬日的午后,一边读这本书,一边落泪。多年的郁结,和着泪水,得到了慰藉。在书的扉页,题词写着“献给我们的外公外婆”。“我”和“我们”,是“小我”和“大我”的区别,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把“小我”的情感建设饱满,才可能由此超越成“大我”。
先说说我的“小我”吧。作为一个坚持业余写作多年的作者,在初期,我抵触煽情的文字和形式,坚持从作者本身出发,理性书写。我觉得这样很“文学”,且很“专业”。直到写作十年后,才真正认识到文学处理“人类基本感情”的这一基本功能的重要性。正因为我们有感情,我们会冲动,才让我们与AI有了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内核。
于是,在近十年的阅读和写作里,人类的基本情感,人类的困境和局限,是我在注重叙述和文体之外更看重的内核。叙述和文体是形式,“人之为人”是其内核,如果一个作者在这两方面都有完成度,在我的评判标准里,就是一本好书。吴为的《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恰好就在我界定的好书标准里。
一部严肃的毕业作品的要求,给了这本书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它首先是一部摄影作品集,专业摄影者的技术,加上对外公外婆的爱,使得这些在时光中蒙尘已久的旧物都有了光泽。这些照片里,有族谱、病历卡和会诊报告单,有折叠整齐的旧报纸,外婆的玉镯、戒指和发夹,还有家中的各种旧物,家族各时期的照片,整个拍摄过程就是整理外公外婆遗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告别的过程,都一一呈现在书上,就像是一幕幕无声的纪录片镜头。书中还有好多留白,似乎是留给读者书写,像是一种无声的邀请和等待。
从文字叙述中,我们得知,两位老人临终之际,吴为都不在身边。“等我赶回家,他们都已经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死亡没有给予我们准备和告别的时间。”于是,吴为就以这本书来拥抱和告别。“芬芳一生”“外婆的日常”“家族小事”,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围绕着外公外婆的多维空间,把一本可能只是满溢爱意的后辈追思小品,写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扎实之作。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以其作品的文学特性,巧妙诠释了怎样从具体的“小我”,走向人类共通的“大我”,怎样从怀人的作文,走向具有文学品相的散文。于此,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