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显信 通讯员安徽)“今年市场好、价钱美,老陈,发大财了!”过路村民的一嗓子,逗得陕西省丹凤县峦庄镇街坊村村民陈族贵忍不住咧开了嘴。顾不上回话,他把一筐煮好的天麻哗啦啦地铺在凉席上。煮过的天麻颜色黄亮,用陈族贵的话说,这东西就是地里刨出的“金疙瘩”。
自古秦岭无闲草。入冬以来,天麻、茱萸等药材迎来丰收,行情一路看涨。收购、运输药材的货车在丹凤县的南北山中出出进进,络绎不绝。作为远近闻名的天麻小镇,位于陕豫交界处的峦庄镇尤其热闹。
陈族贵天麻种得好,带领20多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他的种植面积大、成品规模大,自然成了收购客商眼中的“香饽饽”。好几批天麻都没等加工完成,就预订出去了。
“种天麻我在行,卖天麻就不一定了。”提起卖天麻,老陈忘不了一件事。去年,合作社跟外地客商谈好了第一单生意。天麻已经顺利装车,但因为没有专业财务人员,开不出发票,客商无法付款。眼看30万元的生意要黄,陈族贵试着联系了之前来合作社走访的“税务涉农管家”。原本想着得几天时间,没想到当天下午,国家税务总局丹凤县税务局就安排人驱车50多公里山路,专程上门教会他开票。
看着到账的30万元货款,陈族贵终于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得知自己还享受了3000多元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减免,心思活泛的他主动联系镇上的产业园,开始学习技术,准备扩大规模。
“都知道峦庄镇人会种天麻,但只有研发新品、延长链条、做深加工,才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说这话的是丹凤县永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梁富斌。
靠多年打拼,梁富斌建成了丹凤县良种天麻产业园,与全国8个天麻主产区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梁富斌深知,种子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于是他把每年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全部用到了技术攻关上。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到本地的商洛学院,他都跑了个遍。苍天不负有心人,公司接连攻克菌种退化、连作障碍、代料栽培三大技术难题,研发投产了天麻酒、天麻挂面、天麻超细粉等产品,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产业链完整的天麻菌种研发生产加工基地。
“我算了一下,2023年我们公司累计享受税费减免45.74万元,政策支持给力,搞生产就更有底气了。”梁富斌说。现在,园区每年不仅生产零代种子300吨、天麻菌种2000万袋,还能深加工天麻2000多吨,辐射2万余户群众,种植天麻1.8万余亩,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为支持天麻产业发展,丹凤县税务局组织专业骨干,对全县中药材、水果等农产品合作社进行摸底调研,整理涉税政策、办税事项,提供“一对一”量身定制辅导服务,帮助用好优惠政策,及时解决涉税疑难问题。
“生产有问题,我找科技团队,办税有问题,我有税务管家。前几天税务局举办了‘天麻’专题惠农政策线上学堂,听说全县30多家合作社都参加了。政策有人讲、业务有人教,我们很放心。”梁富斌边说边指挥生产,一个个育种箱整齐摆放在温室大棚里,静待成熟。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丹凤天麻、核桃、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梳理种植、加工、销售全周期的政策内容,分类提供更加精细的涉税服务,让涉农办税更便利、政策落实更迅速。”丹凤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