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收入预测是对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作出科学测算和推断。科学准确的税收收入预测拥有多重价值,对内,是预期税收目标确定及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及时研判各税种、各行业、各地区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及其与目标偏差原因,可以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提供指引,也能够提前防范组织收入工作的风险。对外,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收入预测是以税咨政的基础,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税收收入预测是一项结果导向的工作,以准确性为首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高效规范的工作机制、科学可行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方法。笔者以国家税务总局无锡市税务局相关实践为例展开探讨。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2019年起,无锡税务部门制定下发工作意见、工作指引等,搭建起“市—县(区)—分局(股室)”三级税收预测工作机制,明确收入预测与征收管理是“一盘棋”,厘清收入核算、税收经济分析、税种政策、风险管理、稽查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更好地调动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采集多类型涉税数据。目前,无锡税务部门开展税收收入预测工作,除查询历史和当期应征税款、入库税款、退库税款外,重点关注以下数据:一是重点企业数据。通过税源调查方式,获取税收占比较高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收入数据,这是月度税收收入预测的重要环节。税务部门通过与重点税源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能够了解企业近期经营情况,对企业中长期发展及税收情况作出合理预判。二是发票数据。发票开具、购进情况等是测算增值税的重要依据,也是预判行业税收的重要参考。三是外部经济数据。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房产交易数据等各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是季度、年度税收总量预测,重点行业税收收入预测的重要基础,随着预测期内税款申报入库,采集到的基础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准确度和相关度会越来越高,并且可能发现预测初期无法识别的特殊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及时、持续地跟踪监控和动态修正数据。
搭建并细化预测模型。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往进行的经济—税收联动分析,多是对税收收入进行趋势性预测和定性分析。无锡税务部门联合经济税收分析、收入核算等部门及基层单位,通过挖掘全市36万户纳税人近3年来的50亿条数据,构建起涵盖宏观经济、微观企业不同层面的14类132项指标的“经济—税源”区域预测模型,运用大数据算法,重点对税收收入变动的趋势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等进行定量分析。此外,对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预测模型进行完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涉及纳税人收入、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并应就税法和会计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相对于其他税种更加复杂,通过将销售金额、购进金额作为企业所得税预缴税额的强相关因子,抓取一定时期内的数据进行试验,选择偏差最小的计算方法,提升预测准确性。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税收收入预测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依靠收入核算部门和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远远不够,应进一步提升横向部门配合度,形成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目前,还是较多运用“基数+增减因素”的传统预测方法,即用同期税收收入完成数乘以预估的增长系数,再加减可能导致税收收入变动的特殊因素,从而得出本期的税收收入预测数据。这种方法需准确记录和统计历史数据和当期数据,逐一对影响税收的经济、政策、征管因素进行考虑,如有遗漏,可能使预测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时,预估的增长系数多依赖于工作人员的主观经验,可能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上文提到的两个税收预测模型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经济—税源”区域预测模型,只能预测应征税源总量,尚不能对税种情况、行业情况等进行细化分解。
笔者建议,完善税收收入预测工作,一是拓展税收预测“全视角”。应认识到税收由经济决定,但经济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同样影响税收收入,税收收入预测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例如当某一税种的政策发生变化或征管措施有调整时,税种管理部门、征管部门应及时把握政策、征管措施对税收收入的潜在影响,并提供相关信息给收入核算部门,以期更准确地预测当期税收收入。二是完善税收预测“工具箱”,不断学习最新前沿理论,突破传统经验限制,尤其应提高取数、算数、用数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税收预测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完善预测模型,不断验证和改进模型算法,形成对象确定、模型选定、结果反馈、误差分析、修正完善的闭环,拓展预测维度,提升预测效率。建议应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税源”区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开发分税种、分行业的税收收入预测模型,实现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税收的测算。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无锡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