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药谷何以形成“强磁场”

2024年02月02日 版次:05        作者:刘碧波 本报记者 曲易伸

【新闻回放】据《海口日报》报道,2023年,海口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73.6亿元,同比增长10.4%。作为海南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立足“海口药谷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和培育“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两大发展目标,持续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之一,有“海口药谷”之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海口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73.6亿元,同比增长10.4%。这片肥沃的“土壤”吸引了包括齐鲁制药、先声药业、华熙生物等在内的一众知名药企扎根,亩均产值达595万元,亩均税收贡献达100万元。

为何药企纷纷选择落户海口药谷?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这里除了自然环境良好、药品原材料资源丰富外,还有着海南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的加持,使其形成“强磁场”,对药企发挥了很强的吸引作用——这一点,记者在采访落户海南药谷的代表性企业、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生生物)时,有着很深的感触。

苏生生物主要从事再生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商业转化,通过生物再生材料等前沿技术方案,解决运动医学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临床痛点难题。苏生生物副总经理王晋告诉记者,苏生生物自主研发了可吸收界面螺钉、人工软骨等多种创新产品,通过生物材料结合干细胞及物理条件的改变实现了软骨再生,让缺损、磨损的软骨能够重新生长出健康的组织,破解了行业技术难题。“运动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病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软骨再生是当前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王晋说。

落户海口药谷短短四年来,苏生生物不仅研发出多种具有领先水平的医疗器械,而且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医疗器械设计中心跻身海南省级工业中心行列。回顾企业落户和快速发展的历程,海南省政协委员、苏生生物董事长曾胜表示,这一切都离不开海南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方面,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为企业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助力企业更好集聚设备要素资源。记者了解到,再生运动医学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由于我国该行业发展较晚,目前许多研发和生产设备需要进口。《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1〕7号)明确,在海南自贸港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进口符合规定的自用的生产设备,可以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我们企业使用的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固定资产中2/3是进口设备。”曾胜表示,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为企业有效降低了设备进口成本。相比国内其他厂商,苏生生物大约可以节省19%的进口费用——这一重要的成本优势,正是当初苏生生物选择落户海口药谷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叠加效应,促使企业加快研发创新步伐。据了解,再生医学科技和医疗器械的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需要企业源源不断地投入研发资金。以苏生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医疗器械为例,该产品研发周期超过3年,由于一度遇到资金瓶颈,该产品险些被卡在最后的实验环节。让曾胜感到欣慰的是,海南自贸港企业所得税15%税率优惠,可以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叠加享受,这为苏生生物节省了一大笔税收支出——自2022年迄今,苏生生物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等规模超过2400万元,“真金白银”的税收支持,为苏生生物开展研发注入了资金“活水”,有力地保障了多个研发项目取得突破。

同时,海南自贸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吸引和集聚人才要素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生生物公司本身就是由一支海归博士团队所创立,企业管理层对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的流动意愿、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等有着深刻认识。曾胜表示,海南自贸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不仅为高端人才切实减轻了税负,而且让高端人才感受到这片土地“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在该政策助力下,苏生生物建立起一支60余人的高学历人才队伍,其中包含多名资深行业人才,他们在运动医学、再生医学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研究经验。这些人才的加入,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快了创新发展步伐。“税负的降低,对于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也是我们选择在海口药谷落户的重要原因。”曾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