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画里有戏 百看不腻

2024年02月05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郭勇

岁聿云暮,新春将至,家家户户打扫门庭,张贴新画迎新年。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年画艺人们正忙着印制木版年画。刀影飞动,墨香萦绕,风骨与俗常完美融合,搭配出奇妙的文化韵味,也诞生了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木版年画风格。

红火的年味儿氤氲,一张张年画绘出了阖家团圆的祈盼,也演绎着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怀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朝乾嘉年间,曾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杨海军向记者介绍,杨家埠年画题材非常广泛,既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文,又有辟邪纳福、祥禽瑞兽,还有民俗民情、百戏娱乐等;从张贴位置来说,有门神画、炕头画、窗帘画、中堂画、实用画、条屏画等6大类。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朴实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粮食满仓、子孙满堂、多福多寿、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造型上,杨家埠木版年画追求“多”,构图追求“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的人物造型均衡饱满,体现了山东农民粗犷、豪爽、勤劳、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在色彩上,具有色彩浓郁、对比突出等特点,多用红、黄、蓝、绿几种颜色,鲜艳明丽、火爆强烈、装饰味十足,渲染了喜庆热闹的年味,也激励人们新春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在年画创作室,杨海军忙个不停。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货点胭,每道工序要求都极为精细准确,他说,光雕刻一块线版就需要10天。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年画要有戏,百看才不腻。”那贴在门楣或窗上的年画仿佛是一道时光之门,穿越历史,传递出朴素而真切的传统节日氛围。

杨海军说,他从小跟随父辈学艺,在既是画室又是家的屋子里,堆叠铺挂着父亲精心刻印的年画,时光悄然流逝,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匠心”的种子。

深耕年画30年,杨海军在年画内容形式上积极创新,尝试与古代名著融合,创作了《红楼梦》《水浒一百单八将》《封神演义》等作品,用年画演绎传统文学故事,让人们在看画的同时,得到历史文化的浸润。

2006年,他代表潍坊市参加山东省首届文化博览会,获得现场表演荣誉奖。2008年,他还参加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受到文化部和第29届奥组委的表彰。同年,杨海军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纹样中,常以胖娃娃抱鱼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2023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杨海军从这一传统式样中提炼素材,融入税务元素,联合税务部门制作了税宣月年画系列文创作品,让民众既欣赏了非遗文化之美,又学习了税法知识。

一版,一刀,一笔,无穷变幻,阐述着人生的起承转合,也诠释着杨海军的传承创新之路。他说,他喜欢宣纸从木版上取下的那一刹那,喜欢那浓彩的韵味,还有那以简练流畅的线条演绎的秩序之美。带着这份热爱,他将继续徜徉在钻研技艺的天地里,以一生坚守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