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句老话,叫“无画不年”,春节时买一张桃花坞的木版年画贴到家里,是当地的传统民俗。精美雅致的桃花坞年画,传递着江南风情,也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桃花坞年画,民俗文化中的“雅”
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其画面儒雅,色彩清秀,凝聚着江南的灵气,在南方年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曾以“姑苏版”名扬海外,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在没有照片记录的年代,姑苏之美都印在木版年画里。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乔兰蓉向记者介绍,桃花坞年画除了和其他地方年画共有的喜庆、神像等题材外,还常常描述城市生活和市民风俗,尤以风景、仕女和文学、戏曲、历史故事等最为典型。
桃花坞身处吴地,其年画注定离不开吴文化的晕染,以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枕河人家、苏州园林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与北方年画粗犷豪放、鲜明热烈的风格不同,桃花坞年画色彩清秀,风格较为雅致,带有浓郁的书卷气和诗情画意,它与苏州古典园林、昆曲以及苏绣、苏雕、苏扇、苏笺等一样,处处体现出江南水乡细致、精到、雅趣的风格。
在传统民间年画中,桃花坞年画的色彩是最淡的,其风格冷峻内秀。可以说,桃花坞年画是民俗文化中雅的代表。其色彩以桃红、大红、黄、绿、紫、淡墨为基本色,热闹喜气中透着朴实清雅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孕育一方文化。桃花坞年画的美,不单表现在画功的精美上,还表现在线条的流畅处理、构图的细腻上,具有极富装饰性的美感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从绣像图演变而来,又继承了明代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从构思起稿到完成, 要经过画稿、刻版、套印3个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手工润色,让人物更生动活泼,颜色更自然和谐。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把传统年画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兰蓉已追随它走过20年岁月。
2003年,乔兰蓉与桃花坞木版年画结缘,师承张晓飞、王祖德、叶宝芬、房志达等年画大师,不断打磨技艺。2013年,她创作的《午候系列》荣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2016年《莲菱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2023年,她创作的《姑苏食景图》系列版画被苏州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博物馆等收藏。
2020年,乔兰蓉作为代表参加《国家宝藏》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苏州年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路,乔兰蓉有幸向总书记介绍苏州桃花坞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展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魅力。
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乔兰蓉把年画元素与服饰相结合,设计丝巾、背包、中式服装等;与苏州本土品牌合作,推出联名食品、联名奶茶,让年画艺术时尚起来,融入现代生活。她说:“年画自古至今要表达的寓意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