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未到,年味已足。随着第23届绵竹年画节的开幕,四川绵竹这座西南小城里,处处张贴着喜庆的年画,悬挂着大红年画灯笼,一片喜庆。绵竹市岷元阁年画社更是一派忙碌,印稿、施彩……非遗传承人李德敬正带领画师们加班加点绘制年画,为这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宴添彩。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自宋代发轫,至明清时期已蔚为大观,历经千年而不衰,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绵竹年画题材丰富,绘制过程繁复而精细,历经绘画、雕版、印线、上色、勾线等10多道工序,极其考验绘制者的毅力和耐心。
李德敬说,绵竹年画的内容比较通俗,主要适应农村的风俗习惯,因此,题材大多与民俗有关,如喜庆、福寿、招财进宝、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等。近些年,除传统题材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皆可入画。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有“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上色口诀,追求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谈及此,李德敬介绍,清朝末期,当时的画师绘制了《骑车仕女》《举伞仕女》《执扇仕女》等仕女图,风格独特,颇有趣味。其中《骑车仕女》更成为绵竹年画的代表形象,画中,一名女子手持折扇,身着艳紫色旗袍、高饱和度的翠绿裤子,头戴彩色男士瓜皮帽,骑着一辆龙头车把、轮辐呈花瓣状的自行车,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浓重,体现了绵竹年画在用色上的鲜明特色。
鸳鸯笔法“悬腕”功
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技法之一是鸳鸯笔技法,其必备的功夫是“悬腕”功,画者要在画板前稳稳地蹲着马步,“悬腕”创作。所谓“悬腕”,就是创作者面向墙壁站立,画纸贴在墙壁上自然下垂,绘画时除毛笔尖外,再无任何地方与纸面接触,十分考验手腕的稳定性。鸳鸯笔技法则要求画师不仅要有“悬腕”功,更要注意色彩和水的搭配,笔尖一半蘸色、一半蘸水,水彩浓度不同、比例搭配不同,色彩由深到浅自然过渡。绘画时,着笔力度更要把握好,一气呵成,拖延或复笔都会失去绵竹年画的味道。
在李德敬的记忆中,爷爷和父亲总是凭借一手“悬腕”功绘制年画,一画就是一整天。爷爷在传承发扬“鸳鸯笔”“填水脚”等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技法的同时,还创造了“点金”“敷脸”等新技艺。
世代与绵竹年画结缘
李德敬家与绵竹年画的渊源可追溯至两百年前,其先祖创立岷元阁,经营年画生意,后来世事变迁中祖业曾凋零,直到李德敬的爷爷重续与绵竹年画的情缘。1990年,爷爷的多幅作品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上绽放光彩。
李德敬从4岁开始练习基本功,12岁接触刻版技艺,2023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推广绵竹年画文化,他成立了绵竹市岷元阁年画社,也得到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自成立以来,已享受超6万元的税收红利。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近几年,李德敬积极参与各类年画创作培训,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绵竹年画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绵竹年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