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直播间来了位“包大哥”

2024年02月05日 版次:06        作者:本报记者 任恒君

1月23日,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的民族特色产业基地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正在火热举行。一家展位上,牧民诺敏正对着手机直播,热情推介自家制作的牛肉干和奶制品。在她身边站着一位略显腼腆、穿着税务制服的大汉,诺敏在吆喝的时候,把他叫作“包大哥”。

“直播间里的‘宝宝’越来越多了,包大哥,您也和大家说上几句。”“大家好,我是包大哥,我们新巴尔虎左旗草场好,牧民实在,欢迎大家多品尝我们绿色无污染的牛肉干和奶制品。”

这位包大哥是国家税务总局新巴尔虎左旗税务局的驻村干部包金山,在阿木古郎镇新宝力格嘎查驻村8年,包金山带领牧民,靠勤劳的双手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牧民们和他走得越来越近,亲切地叫他包大哥。

大雪中,嘎查来了位包大哥

1991年,包金山从部队退役转业到新巴尔虎左旗莫达木吉苏木财政所。1994年,他到新巴尔虎左旗地税局莫达木吉苏木税务所工作。

莫达木吉苏木距旗政府所在地68公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军旅生涯磨砺了包金山坚毅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他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奔走在5个嘎查之间,一天下来要跑100多公里。他认真做好税务工作,确保国家税收颗粒归仓。

2015年,服从组织安排,包金山到阿木古郎镇新宝力格嘎查担任专职扶贫干部。当时,全嘎查有建档贫困户10户23人。他们都是因病因灾致贫,无法完全靠自己提高家庭收入,每当冬天大雪落下,这些贫困牧民的生活就格外难熬。

“每一户的情况都要弄清楚。”初到嘎查,是冬季的一个下雪天,包金山开始走家串户。他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积雪,走在去贫困牧民家的路上。走在村里小路上,他的头发很快被雪覆盖,雪花又被体温融化成冰冷的雪水。维修蒙古包、加固棚圈,能搭把手的活,包金山都和牧民一起干。2015年至今,他下乡总行程达到5万多公里,每户牧民的基本生活、生产情况他都记在心里。

新巴尔虎左旗是呼伦贝尔市四大牧业旗之一,发展畜牧业条件好,效益也不错。但现实的情况是,有的贫困牧民家没有牲畜,有的牧民因疾病原因不能很好地照料牲畜。

“脱贫的路上,嘎查的牧户一户都不能少。”包金山想了个法子,他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肉牛养殖专项资金50万元,购买了40头优质肉牛,分派给10户贫困户饲养,繁殖的小牛归自家所有。缺少劳动能力的牧民,还可以将分到的肉牛“托管”给养殖能手,收益分成,抱团发展。经过几年,每户牧民从最初分派的4头牛逐渐繁殖到20多头牛,年均增加收入四五万元,大伙儿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包大哥的非遗“致富经”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包金山又接下了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就不能因循守旧。”包金山说,现在自己满脑子想的、转的都是怎么让牧民富起来。

近几年,非遗文化人气很高,包金山就想着在非遗产品上做做文章。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这个非遗技艺工艺精湛,用途也非常广泛。蒙古包毡帘、牧业生产所用的接羔袋等都是用毡子制作,还有毡靴毡帽、毡子摆件等制品,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包金山鼓励掌握这门技艺的牧民用好传统手艺,拓宽致富途径,他自己还“补习”营销、电商等知识,帮助牧民通过线上渠道把非遗手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牧民韩德玛就是一位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传承人。“包大哥指导我们用好老手艺,现在购买毡制品的人越来越多,我家不仅盖了新房子,手里的存款也增加了。”韩德玛高兴地说,她的致富故事激发了嘎查里好多牧民的积极性,大伙儿纷纷制作、销售毛毡制品来增加收入。

在包金山的眼中,除了牧民收入的增加,最可喜的变化还是他们充满了致富的热情。“以前,我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劝牧民。现在他们主动找我来商量,想尽办法把特色产品做好、卖好。”包金山说,现在,利用直播间销售产品,参加非遗年货展、美食节等活动推广产品,已经成为牧民推销的“基本操作”。

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在不同的战场,包金山一样冲锋。因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2021年8月,包金山荣获全国税务系统脱贫攻坚三等功(记功)荣誉。2023年7月,他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冬日的呼伦贝尔草原空旷寂静。连着几场雪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像一张洁白的绒毯铺向天边。到了年根儿底下,虽然天气寒冷,包金山还是赶在春节前挨家挨户走走看看。“全国冬运会马上就要在咱们家门口举办,这可是推广毛毡制品的好时机……”在韩德玛温暖的新房里,包大哥细心地念叨着他的“致富经”。

“牧民要致富,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眼下,他们心气高、劲头足,我想赶在退休前多做一些事,当好服务牧民的‘勤务兵’,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包金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