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文旅局给游客送钻石的活动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也是河南的“特产”——“人造钻石”。1963年,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就诞生在河南。目前,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河南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国的80%。
柘城是河南豫东的一座小城,近年来因为钻石而名扬天下。柘城金刚石微粉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据全国的70%和50%,年产金刚石单晶60亿克拉、金刚石微粉100亿克拉、培育钻石毛坯及加工销售600万克拉,占世界人造钻石产量的近一半,被誉为“钻石之都”。
四十年磨一“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柘城县委、县政府号召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时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聚晶金刚石研究工程师的冯金章受邀返回柘城县邵园乡,参与创办了全县第一家金刚石厂——邵园金刚石厂。
尽管邵园金刚石厂只维持了几年时间,却为柘城培养出一批金刚石技术骨干。他们从家庭作坊创业起步,相继开办了大大小小的金刚石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柘城从事金刚石微粉加工的企业达到1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柘城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金刚石微粉之乡”。
一些金刚石生产企业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惠丰钻石股份有限公司从家庭作坊起步,一步步成长,目前综合实力已雄踞国内金刚石微粉行业第一方阵,被工信部授予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公司创立初期,仅从事传统制造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企业负责人王来福介绍,“近几年,企业积极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光学仪器等领域金刚石微粉应用探索,研发资金短缺,税收优惠政策给了我们很多支持。2023年,我们享受各项税收优惠980余万元,有力加快了公司发展的步伐。”
40余年来,柘城形成了从单晶合成、微粉加工、制品生产到钻石培育的产业链,现有金刚石超硬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达120余家。
“一颗钻”串起“一条链”
近日,在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二期项目现场,300余名工人正在支模,大型机械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其实早在2006年,柘城县便成立工业园区,配套软硬件设施,“筑巢引凤”吸引金刚石企业进园区。2009年,柘城把工业园区提升为产业集聚区,建立柘城县超硬材料生产基地,进一步整合金刚石产业链企业进园区,逐步扭转原来“小、散、乱”的作坊式生产格局。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超硬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柘城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又规划了5000余亩的金刚石产业园“新蓝图”,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打造金刚石产业新高地。
“我们现在每天加班加点赶进度,目前整个二期项目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80%的工程量。”项目副经理干奇振说,“项目建设过程中,税务部门驻点跟踪服务,一有新政策就第一时间告知我们,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商丘市税务部门为企业量身打造税收优惠政策和申报操作指引,通过税企联络群、企业微信等形式进行精准推送,并为企业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和远程辅导,确保企业懂政策、会操作,更好服务金刚石产业园企业创新发展。
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入驻金刚石产业园快速发展的典型。企业财务负责人童越介绍说:“2023年,我们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071万元、出口退税790万元,税惠红利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总投资65亿元的商丘力量钻石科技中心及培育钻石智能工厂,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人造钻石研发和生产基地。
如今,柘城县已构建起包含金刚石原辅材料、工业级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宝石级金刚石、金刚石制品、钻石首饰等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评为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竞逐高阶赛道
2023年6月,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在拉斯维加斯国际珠宝博览会上展出一粒50克拉的产品,成为展会焦点,也是目前柘城县金刚石产业自主创新、技术突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公司强化技术创新,在实验室条件下,培育出了50克拉的钻石。”企业负责人邵增明表示,这对公司来讲是一个里程碑,未来将持续投入研发,加快技术攻关,主动竞逐功能性钻石新赛道。
同样,惠丰钻石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原有的金刚石微粉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抢抓新机遇。近两年,金刚石正在被尝试用于半导体产业,被认为是制备下一代高功率、高频、高温及低功率损耗电子器件最有希望的材料。
“利用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合成的金刚石,具有尺寸大、低杂质浓度、高结晶质量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新一代半导体、超大功率器件等尖端科技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王来福说,“我们已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围绕新材料、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光电融合等领域重点布局‘终极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