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共执笔 绘出一体化“实景图”

2024年02月09日 版次:01        作者:郝玲阁 郑瑛 张亚朋 陈宏强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宁波三省两市税务部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积极谋划、大胆探索、突破攻坚,分批推出44项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举措,聚力“服务共同体”“征管共同体”“信息共同体”建设,持续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深耕改革“试验田”:制度创新“种子”结出“硕果”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含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揭牌以来,这块“试验田”上的税务部门便开启了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征程。

2020年5月,示范区率先完成税务事项跨省迁移业务,为实现跨区域通办提供了坚实基础,随后先进经验在京津冀、川渝经济圈等地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的“种子”在全国各地竞相萌发。三年多时间,示范区已成功办理百余户企业的跨省迁移业务,为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数据多跑路、纳税人少跑路”,示范区三地税务部门在国家税务总局“16+10”长三角一体化税收支持体系框架内,大胆探路、先行先试,继跨省迁移后又联合推出4大类15个涉税通办事项,并在长三角全域推广实施。总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城市固废治理、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领域,在长三角各地都有业务,涉及较多的跨区域涉税事项报验登记业务。

“以往,每完成一笔业务,我们都需要拿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青浦区税务局开具的纸质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表,到项目所在地办理报验登记,进行预缴申报,然后再回青浦开票。如今在公司点点鼠标,几分钟内就能实现预缴,为我们节省了很大一笔差旅费。”康恒环境财务负责人程增宁说。涉税事项的“同城化”办理,让不用再“到处跑”的一体化区域纳税人很有获得感。

办税刷新速度,执法也兼具温度。2020年,长三角首次试点跨省市税收治理,制定“首违不罚”清单,2021年在全国税务系统复制推广。这项制度,对那些因为不知晓政策细节而初次违法的企业而言,是一项非常暖心的举措。上海华新医材有限公司由于财务人员交接疏漏,造成一次增值税逾期未申报行为,税务部门核实后做出不予处罚的决定,有效规避了“不良记录”对企业纳税信用、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2023年,长三角税务部门进一步统一了税务登记类、账簿凭证类等32项税收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全面实现了执法标准一致、尺度一样,惠及三省两市数百万户纳税人。

“这一系列清单制度的推行,对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非常有帮助。更加公平、透明、有温度的税收执法,给予企业更大的发展信心和底气。”长三角赵巷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吴凌表示。

用好政策“工具箱”:税惠赋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

税务部门把“四个统筹”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到职能工作中,着重发挥税费优惠政策在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正向促进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9.47%,一体化进程推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成为创新高地。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积极打造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4000多家科创企业入驻。

“G60科创走廊发展至今,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营商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科创企业发展。我们从一个中小微企业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税惠政策的加持有效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遥遥领先于行业水平。”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张占表示。

宏力达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里一家从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据统计,该企业2021年至今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8800余万元,另外还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6000余万元。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税收红利已被投入到公司上海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可以加快创新式新能源互联网相关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张占说。

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壮大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在产业升级改造中,税收政策的“含金量”切实提升了企业发展“含绿量”。

长三角区域产业富集、城市密集、人口聚集,生态空间相对拥挤,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上海巷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耕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主打微生物降解液化的湿垃圾处理技术,成立短短4年,获得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功入选2022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在打造了青浦首个乡村湿垃圾处理中心后,又在浦东国际机场建成了中国民航系统第一家湿垃圾处置中心,为全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垃圾分类处置提供了先进方案,目前已经在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布局推广。

公司市场总监朱墨舒表示,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税务部门的精心呵护。在初创时期,税务部门针对小微企业采取“网格化”专家服务机制,全面采集企业涉税需求,滴灌式辅导税收优惠政策,保证税惠红利及时“落袋”。现在,税收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贴“标签”,税务部门聚焦行业发展共性、企业实际特性,按照“一户一档、一企一策”原则,将好政策和优服务输送到位。数据统计,巷西环境成立至今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600余万元。

共绘发展“同心圆”:互联共治凝聚“一体化”合力

“一体化”是推进长三角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人文相亲,经济相融,虽然产业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很强,但同时也存在产销联系度有待提升、要素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发轫于2020年的示范区“云链通”项目,探索使用发票数据为示范区企业匹配上下游厂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企业上游销售难、下游原料采购难、产业链被迫中断的困境。现如今,该项目已升级至3.0版,更加侧重分析示范区重点行业产业链健康度和成长能力,通过深度挖掘税务数据价值,持续完善匹配度算法,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强链升链机制,助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是‘云链通’项目运行的第四个年头,从1.0到3.0,我们既是受益企业,也见证了它不断成长。我们相信升级版‘云链通’会带来更大惊喜,让示范区的营商土壤更加‘肥沃’。”上海添蓝五金拉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红智十分期待。

打通有形障碍,击破无形藩篱,过去五年,长三角各领域共建共享实现了一批重大突破,税务部门当然也不例外,跨区域融合的精诚合作共治正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花”。

枫泾镇共治点是首个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共治点,作为上海市金山区税务局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模式的创新载体,枫泾镇共治点融合金山、平湖两地协同办税和一网通办等多项业务,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了跨区域联动的“问办协同、远程帮办”征纳互动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该共治点已接待纳税人咨询近700人次,当场解决办税缴费难题126个,协调、转办问题43个。

近年来,金山区税务局充分发挥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接壤的区位优势,通过“联”的机制,一方面激发两地红色资源高效聚合,在两地税务部门政治文化共培、基层党组织共联、党建资源共享、服务群众共抓、干部人才共育、战略协同共融上迈出“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新步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化税企结对共建,直击长三角企业涉税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在政策辅导咨询等方面构建链条响应机制,着力打造党业融合创新的共治生动实践。

上海一郎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是首批与金山区税务局基层党支部签约结对的长三角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付华清表示:“和税务部门结对共建进一步扩宽了我们咨询政策、寻求帮助和反馈意见建议的渠道,企业的后顾之忧少了,甩开膀子加油干的劲就更足了。”

三省两市税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要素充分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经济循环畅通,为推动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