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开年,“00后”大学生李英泰就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拿到了营业执照,当上了小老板。初次见面,听到记者叫他李老板,这名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四学生连连摆手,调侃自己只是“刚有点进展,不能膨胀”。
“之前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党史等相关活动时,我留意到大多数地方对红色资源的利用还停留在纪念馆展览等传统形式,相关资源的开发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创业想法的时候,正值“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报名,彼时正在读大二的李英泰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涉及税务、工商等流程和政策方面的事项,自己就是财政学专业的,平时所学正好派上用场;拍宣传片,拉摄影专业的同学来助阵;跟上潮流搞“AR”“元宇宙”,请信息工程专业的“大牛”来搭平台……
经过对红色教育基地、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北京平西抗战第一村6次的实地调研,李英泰的团队依托自己搭建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乡村旅游智能化平台,帮助安家庄村设计了两套旅游开发方案和配套宣传方案,并最终达成了项目采纳协议,一举拿下“挑战杯”青振京郊赛道的银奖。
从0到1的突破,激发了这群年轻人对创业的期待,当李英泰提出成立公司的想法时,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不断的磨合中,创业小团队一点点扩大,从原来的5个人到现在20多人,构成了目前的决策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团队。
前期积累基本到位,还需要完成注册、拿到营业执照才算是有了合法经营的“入场券”。创立企业要有注册地址,租一个办公空间每月最少需要3000元—5000元,还要办理工商登记、税务信息确认、银行开户、资质认定等一系列手续,学生们遇到了创业路上的又一次考验。
“当时因为场地的事情确实愁了一阵子。”贾沂鋆说。她是李英泰的合伙人之一,现在在北京工商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读大三。但没愁多久,去年12月,北京丰台区新村街道联合永乐文智园面向本市大学生启动“育鹰行动”,注册在园区的企业前两年免场地租金;税务、工商等部门入驻园区,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孵化服务。
“育鹰行动”让李英泰的公司解决了场地问题,还让他们免费使用园区共享工位,享受一站式办理工商登记、社保及公积金开户等服务。“算下来所有的前期成本还不到1万元。从准备公司到现在我还没去过办税服务厅,手机电脑上都能办。”李英泰说。
丰台区税务局还在园区开通了“绿色通道”,由属地新村税务所通过“微蓝+”税费流动工作室线上线下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
“大多数初创企业比较关心发票开具、税务申报等涉税问题。”“微蓝+”团队税务干部王娅参加了“育鹰行动”在园区的宣讲活动。在王娅眼中,这些“00后”创业者有想法,有行动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也会被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感染,我会把这些‘情绪价值’融入工作中。”王娅说。
“我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能专心经营,不用为一些流程上的事情牵扯精力。”永乐颐康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瑞颐说,1月“育鹰行动”启动以来,已收到14个企业报名申请,其中3个已经对接落地。
面对自己的新身份,李英泰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公司目前还没盈利,但已经和村里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我们正积极筹备签署正式合同。”对于龙年的“小目标”,李英泰左思右想后说:“公司实现盈利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