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基本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及中部地区五大医药产业城市群。其中,上海基于优越的城市发展基础和人才资源,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引领区。
着眼生物医药蓄势赋能广阔前景,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为例,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涉及行业多,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为主,打通“研发+制造+流通”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应继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更应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笔者走访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税收优惠政策集聚度和渗透性还不够强。现行生物医药企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日趋丰富,整体形成了多税种、多环节、多类型的普惠性和引导性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但靶向定位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空间和力度还不够。
二是政策享受的规模性、规范性要求与初创企业的成长性存在矛盾。在国家战略引导下,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基因、干细胞以及罕见病治疗等前沿领域研发,这些领域专业性强、对资金和人才需求高,但受制于科技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成果转化慢等因素,与现行留抵退税、亏损弥补等优惠政策申请条件不完全适配。
三是企业享受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仍可以探索更多创新举措。调研发现,由于企业研发初期人员较少,且以生物领域技术人员居多,财务基本都由外包承接,有时会遇到因不了解相关情况导致未能享足享全政策的问题。面对经营主体更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尤其是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税宣服务需求,税务部门可以推出更具创新性的服务举措,帮扶企业走稳初创路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享受的“最后一公里”。
笔者建议,通过打好“组合拳”,实现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与推进研发成果转化共促,推动生物医药企业从产业链到生态链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持续提高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和精准度。既要从深化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上加力,对更关注国家医药发展战略或社会需求集中度高的产业项目,前瞻性地开展税收政策研究,针对重点行业释放政策红利。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更多专业顶尖生物领域专家人才安心留下来。另一方面应充分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创新长三角区域间的“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搭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一体化平台,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引导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以行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保税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