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税”为笔 绘出乡村好前景

2024年02月26日 版次:04        作者:胡颖 周宁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龙年春节期间,在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镇青山村村委会会议室,村民们齐聚一堂,兴高采烈地参加2023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红大会。

“天还没亮我就醒了,想到分红,激动得睡不着觉。我分到了2136元,算是又一次体验了一把当股东的感觉,真切享受到了股份分红的实惠,也感受到了村集体经济改组发展的成效。”村民黄四妹数着手里崭新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这已是她第二次拿到分红款了。

据悉,在国家税务总局高安市税务局的帮助下,青山村在2022年就建立了以稻谷烘干厂为主、花生剥壳厂为辅的集体产业——青山顺旺家庭农场。这两年农场效益良好,2023年实现了15万元股东分红,其中3万余元拿出来分发给投资入股户,村民变成了股东,农场生产更有动力了!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江西省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和驻村工作队“硬核”力量,推动涉农税惠政策落实落细,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税务力量。

“党建红”引领 厚植“人心齐”的底色

走进冬日的厚坊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生动的党建宣传壁画。这是江西省税务局驻厚坊村帮扶工作队筹资为该村建设的200多平方米党建宣传壁画,旨在营造生机勃勃、文明向上的美好乡村文化环境。

不仅如此,笔者还了解到,厚坊村范围大、村民居住分散。为了传递新时代“好声音”,江西省税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利用“村村响”广播,把广播系统与党建平台相连接,播报党建、农业、税收等优质内容,将国家政策、科学理论、税收知识等传播到每家每户,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江西省税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聚焦监测户、低收入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对69户261位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监测。他们在一次次的入户调查中深入了解群众所盼、所需,疏通农户心理上的堵点、难点,为群众守住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只有打好群众基础才能发挥驻村优势和扎根基层群众优势。”江西省税务局驻厚坊村第一书记付小青介绍,驻村以来,工作队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携幼、助学兴教等活动,不断增强帮扶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抚州市税务局驻南丰县市山镇丹坛村第一书记谢芳对此也深有感触。驻村后,谢芳养成了“党员夜话”的习惯,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党员、群众促膝交谈,听诉求心声、话家长里短、聊惠民政策。

“二三十年前,农村开设夜校,还有夜会、夜谈的老传统,这是老一辈党员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传统。”谢芳说,从“党员夜话”的闲聊中,她“诊断”出群众的“心头病”,决定发展中草药种植留住农民、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该村已成功流转300亩土地种植黄精、菊花和知母,带动劳务120人次,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生态绿”点睛 擦亮“乡村美”的本色

翻开江西省税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笔记,上面记满了厚坊村村民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村内道路出现了多处破损,需要进行修缮和硬化;排水沟需要进一步延长和翻修;对农户庭院进行美化改造;农村天黑后道路不好走;农民饮水问题亟待解决……

村民的心事就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牵挂。为此,厚坊村“村两委”与工作队联合,对村内道路进行拓宽,并对排水边沟进行修缮。他们在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拓宽了5000米道路,铺设了1000米水泥路。此外,工作队还帮助农户完成了庭院改造美化建设,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整体提高。据了解,自江西省税务局驻村帮扶以来,共投入帮扶资金180万元。这些资金用于修建机耕桥4座、文化广场5个、太阳能路灯150个、饮用蓄水池7座、饮水净化设备3套、洗衣池4个、维修老井1口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用水难的问题,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如今的厚坊村,已经实现了“四化”:公路水泥硬化,道路两边绿化,农房立面美化,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无害化。“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税务部门派驻的工作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看着厚坊村变得越来越美,村民易塘宗老人打心眼儿里高兴。

厚坊村建设的过程,是江西省税务局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万年县汪家乡坑边村,当地税务部门还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参与乡村治理,先后有209人次参与乡村垃圾分类、河道维护、旱厕改革等工作。

据统计,2021年以来,江西省税务系统共有700余名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用情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积极促进帮扶地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明显提升。

“税务蓝”赋能 增添“产业兴”的亮色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考察,让当地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倍感振奋。从曾经的贫困村到一年接待几十万游客的美丽村,从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元到2022年的2.65万元,石门村实现了华丽的转变、幸福的“增值”。在石门村探索绿色发展的背后,“税务蓝”为这抹“生态绿”注入了“税动力”。

近年来,石门村锚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村集体+旅游公司+农户”的模式聚焦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游玩。2023年,石门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地税务部门借助“赣税行”掌上服务平台、办问协同系统、税企联络群等线上渠道,远程接办“疑难杂症”。同时,他们还成立了“税联企直通车·婺实办”工作小组,实地走访辅导,全方位落实涉农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现在生意好了,开票需求也大了。税务干部上门走访、一对一指导,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石门村俞家大院民宿负责人朱德枝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江西省税务部门积极展现税务担当,高效落实涉农税费优惠政策,对专业设备购买、技术研发创新等涉税问题进行专业辅导,全力为农业现代化保驾护航。

“近两年,我们享受各项税费减免近8万元,节省下来的资金足够买两台无人植保飞机了。”新余市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鹏笑着说。目前,该合作社已为1000多户农户提供育秧和机插服务15万亩,2023年总产值超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近期获评“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如今,工业化育秧已在新余市渝水区各个乡镇“开花结果”,姚圩、南安、珠珊、鹄山等乡镇建立了7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单季育秧能力达2.3万亩。“渝水智造”的秧苗销往全省各地,成为宜春、吉安等周边地区的“致富苗”。

下一步,江西省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和拓展税收职能作用,以高质量的税费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积极推动“人心齐、乡村美、产业兴”的美好期待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