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乐在“藏”更在“品”

2024年03月04日 版次:08        作者:林志平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就喜欢上了收藏。在30年的收藏生涯中,我把收藏当作生活的调剂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对“樾丞刻”铜镇尺

16年前,我在上海一家古玩店淘到一对“樾丞刻”的铜镇尺,其长15厘米,宽3厘米。其中一把镇尺的正面上端以双钩之法刻“王作永宫斋鬲”,下端以钟鼎文刻“乙公作口鼎子孙永宝”,右下角刻有“壬寅冬月”;另一把镇尺的正面上端以篆书刻“儿十四十一左尚方”,下端以双钩之法刻“高煌”,左下角落款“樾丞刻”。

“樾丞”即张樾丞(1883—1961),河北人,刻铜技艺精湛,1908年因为梁启超刻制“龙飞虎卧”印一举成名,至民国年间,已是篆刻界蜚声中外的泰斗级人物。这对铜镇尺便是张樾丞于清朝末期刻制的。在我收藏的刻铜文房用品中,就有张樾丞刻并落款的折叠铜尺和铜墨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樾丞受命治开国大印。接受任务后,张樾丞通过翻资料、找印谱、画印样,刻治了一枚方形圆柄,长、宽各11.6厘米的开国大印。自此,张樾丞不仅完成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也大大提升了其作品的艺术地位。

中国使用铜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在青铜器上铸造、錾刻文字和纹饰。随着文房用具在明清时期的日益兴盛,刻铜艺术成为延续了数千年金石文化余韵的一大瑰宝。晚清民国时期,北京美术圈里的名人大家们,大多都曾参与过铜镇尺、铜墨盒等刻铜艺术创作,如书画名家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陈半丁、溥心畬等,以及社会名流梁启超、陈三立、周作人、梅兰芳等。这些文人雅士不仅自己使用、收藏刻铜文房用具,更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寄托情谊。

一枚湖南省宪成立纪念银币

提起民国时期的银币,多数人都知道“袁大头”,而对其他银币知之甚少。之前,我也如此。然而,民国时期还有一些少见的银币,由于物以稀为贵,在当时受到名流、收藏家的追捧。

2008年11月,在古玩市场我看到一枚“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壹圆银币”,出于好奇心我果断买下。后来得知,这枚银币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湖南造币厂铸造发行,数量极其有限,系民国时期著名珍稀银币。其正面中央镌有嘉禾图及三横,既代表民国十一年一月一日湖南省宪法成立日的三个“一”,也寓意三湘之地的“湘中、湘南和湘西”。银币左右两侧分别镌刻“壹圆”字样。币的背面中央珠圈内镌刻双旗和葵花,外圈环镌有“中华民国”和“壹圆”的英文字样。

1922年,时任湖南军政首领的赵恒惕成立“制宪筹备处”,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后,他于11月1日正式颁布了《湖南省宪法》,并当选为湖南省省长。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赵恒惕下令铸制了“三横版”纪念币银圆,并顺利通过审核,批准湖南造币厂正式铸制发行。资料显示,这一银币数量极其有限,湖南省民政、教育、财政、建设“四厅”和秘书、会计、保安“三处”科长以上,以及县政府科长及主任秘书以上才能各颁赠一枚。

一个双兽耳纯银香薰炉

2017年10月28日,恰逢重阳节,我又在“寻宝”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银香薰炉,拿起一看造于清乾隆年间,香薰炉周身錾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精致的外形让我倍感新奇,便毫不犹豫将其买了下来。

这个三足银香薰炉,高7.4公分,口径6公分,腹径9.5公分,系兽耳活环,炉盖镂空錾刻9个万字纹,炉身刻有268个字的“心经”,末尾处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岁在丁丑仲冬月,书于妙莲华室。”妙莲华室在北京故宫的建福宫内。“心经”字迹秀美雅致、流畅飘逸,令人着迷,香薰炉品相上佳,包浆浑厚。

银香薰炉多出现在清代,造型多为圆形、大腹,两侧有环,大多用来陈设或把玩,一般都是文人雅士或大户人家置备。最初的香薰炉采用青铜为材料,如汉代的博山炉,主要用作薰衣、驱虫和赏玩。之后,制作香薰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瓷、玉和翡翠材质的香薰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香薰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日渐丰富,与此同时,7年前我收藏的这个银香薰炉的市场价值也随时间推移升值了二三十倍。

收藏于我而言,有快活、有遗憾,当然也有收获。对藏品,既要藏,更要品,通过对藏品的研究,了解其出身来历、时代年份、共性特点和珍稀价值,以深度“玩”来“涨”见识,进而借此探寻历史足迹、提升学识修养、丰富人生况味。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