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苏海珍——

独弦可成曲 奏响京族情

2024年03月11日 版次:06        作者:本报记者 张鲲翼

“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左手操控摇杆,右手轻拨琴弦,随着推拉控杆改变琴弦张力,悠扬婉转的旋律从仅有一根弦的独弦琴中流泻而出。

弹奏独弦琴的苏海珍,浑身散发出一种娴静清雅的气质。苏海珍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今年全国两会,她随身带来了自己的独弦琴,而她关注的话题也与非遗保护有关。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间弹弦乐器,其妙在“一弦能弹百种音”。2011年,独弦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忆起小时候与独弦琴是如何结缘的,苏海珍说,她的父亲是京族诗人、作家,一生致力于挖掘、整理京族传统文化,母亲则能歌善舞,弹得一手好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哈妹”(京族民间女歌手)。

在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下,她8岁开始学习独弦琴和京族民歌,1987年考进广西艺术学校,成为独弦琴专业唯一的学生。1994年,苏海珍背上一把琴,离家北上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专业,202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

随着不断成长,苏海珍逐渐明白她走上的不仅是一条艺术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承之路。这些年来,她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独弦琴培训活动,培训学员超过1000人。此外,她还曾受邀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交流演出,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对此,苏海珍还是感叹自己的力量有限,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她觉得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她说:“我心中有个目标,就是要以独弦琴为桥梁,把京族文化传播到全国、全世界。”

唯有传承,才能让琴声不绝

一直以来,苏海珍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京族传统音乐,守护好独弦琴艺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她意识到,唯有一直传承,才能让琴声不绝。

在调研中,苏海珍发现研究京族音乐的书籍和教材比较匮乏,各级传承人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为推动独弦琴艺术的传承发展 ,2021年苏海珍编写了《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传统文化艺术》等教材,让更多的人认识独弦琴、了解京族文化。

与此同时,她发现传统的独弦琴多为竹制,摇杆硬,噪音大,年幼者学起来费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苏海珍萌生了改良独弦琴的想法,希望对独弦琴的音色、选材、功能进行提升。

想要实现这个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作一台独弦琴需要经过选材、烘干、切割、雕刻、黏合、打磨、上漆、安装功放和拾音器、调音等多道工序,而苏海珍只有弹奏经验,没有制作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但她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将自家房子作了抵押贷款,用于研究独弦琴的升级制作,还鼓励同为音乐爱好者的公公和丈夫一起参与到独弦琴改良的研究中来。经过不断努力,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更适合大众弹奏的独弦琴,其中有两款琴还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

从“靠海吃海”到“文旅促新”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文化。如何让以独弦琴艺术为代表的京族文化“火”起来?苏海珍多次向东兴市文旅部门提出,将非遗和文旅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换上“新衣”,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这一建议带火了东兴市文旅市场。特别是东兴市的巫头岛、万尾岛、山心岛,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春节期间,东兴市文旅市场实现了龙年“开门红”,边境游、赏花灯、奏弦音,让市场消费潜力得到释放。苏海珍说,从这些文旅活动中,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现在喜欢京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背后也有税务部门的一份力量。

2021年,东兴税务部门在巫头岛、万尾岛、山心岛三座岛屿上设立了京族税收便民服务点,在岛上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帮助文旅企业实现涉税优惠应享尽享。

“有时,税务部门还会上门向独弦琴培训机构、零售经营者等宣传减免税政策,这些利民举措,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创产业的发展。”苏海珍说,在当地政府和利好政策支持下,东兴当地的经济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到“文旅促新”的转变。

谈及日后,苏海珍说,作为京族独弦琴艺术非遗传承人,她会继续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好带头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推动文化交流,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独弦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中来,一起奏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