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上海,乍暖还寒,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肩扛摄像器材,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精神抖擞。他穿梭在大街上、弄堂中,希望记录下更多有关新四军的革命历史故事。
他叫程晓明,是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退休干部。退休前,他是冲锋一线的稽查尖兵,退休后,身为新四军烈士遗孤的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挖掘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中。2022年,程晓明被评为全国税务系统“最美税务老干部”。
挑篮里成长的孩子
程晓明的父母都是新四军战士,父亲1945年不幸牺牲,母亲怀着身孕跟随部队继续转战。1946年2月,程晓明出生在江苏淮阴的军区医院。
由于常年身体不好,加之患病,程晓明的母亲奶水不足,刚出生不久,他便被寄养在老乡家里。1947年5月,部队领导检查工作时询问起程晓明的情况,他的母亲说:“跟着部队作战,带着孩子不方便。”
部队领导听后严肃地说:“这里是作战区域,对于革命后代,敌人会斩草除根的!孩子放在老乡家里不安全,要带着走。把我的挑夫拨一个给你,行军时让挑夫挑着孩子和文件走。”从此,随军的队伍里,挑夫的肩头多了个孩子的摇篮。
程晓明从小就听着父母这一辈的英勇事迹长大,不寻常的童年经历,让他自幼就立下了参军报国的志向。
1963年7月,程晓明从南京军区技术干部学校毕业,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不管是演习训练,还是执行任务,程晓明都把珍藏的新四军袖章和纪念章带在身边,严格要求自己。20多年的军旅生涯,程晓明练就了坚韧的意志,对他而言,参军不仅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更加深了他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
税务稽查的尖兵
“要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听从党的召唤,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做好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成长的过程中,程晓明的母亲时常叮嘱他。
1984年,程晓明转业回到上海,1992年调入上海市税务局稽查大队工作。他谨记母亲的教诲,退伍不褪色,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成为税务稽查尖兵。
针对当时“个体户”分散流动等情况,上海市税务局为稽查大队和各区县稽查中队税务稽查干部配备了无线电对讲机,直到2000年左右,移动电话普及后,无线电对讲机才逐步退出税务稽查工作。在这期间,程晓明利用在部队时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的经验,指导大家使用设备,还承担了不少技术支持的工作。
2006年初,程晓明办理了退休手续,准备颐养天年。就在这时,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退休生活,那一刻,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促使他投身于继承和弘扬新四军光荣传统的事业中。
“我要和时间赛跑”
2006年4月,程晓明接到母亲战友周阿姨打来的电话。得知程晓明刚退休又能熟练操作电脑,周阿姨便邀请他加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说来惭愧,身为烈士后代,当时我对新四军历史的了解并不多,更别提研究了。”程晓明回忆说,刚加入研究会时,每次参观和采访,都让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他为父辈们做些事情的决心。
“战斗岁月是艰难困苦的,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但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们吃的这些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第一次参加活动时,一位90多岁老战士的话让程晓明记忆深刻。
程晓明说,当时他身体里的血液仿佛顿时沸腾起来,他感到有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做,一定要将父辈们的革命故事挖掘出来,记录下来。
就这样,他迈开脚步与时间赛跑,从最初记录的笔,到微型录音机,再到摄像机,他背着各种装备,18年里先后走访了300多位老同志,记录几十场会议内容,整理150余篇手稿,出版近180篇文章,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对新四军历史的逐渐了解,程晓明也开始注重收集相关历史实物。2010年初,程晓明和其他几位志愿者驱车奔赴江苏、安徽等地,看望新四军老战士,拜访当地的新四军研究会。返沪后,程晓明和志愿者们分头行动,征集了新四军的各种纪念章、烈士证、马灯、子弹袋、水壶等实物。这些历史资料和实物,多次展出陈列,生动地重现了新四军战士的作战和生活场景。
年近八旬的程晓明这几年做过多次手术,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坚持工作。他和志愿者自制移动展板,到社区、学校、企业讲述红色历史故事。程晓明说,传承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重大,他要不断讲下去,继续和时间赛跑,当好新四军光荣传统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