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的散文作品集《遍地都是野芹菜》获得了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该作品以一个走出乡村的女孩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成长经历铺就创作之路
尹学芸出生在天津蓟县(现为蓟州区)一个偏远村庄。小村被一条河流三面环绕,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正因如此,尹学芸特别关心身后那片土地和土地上赖以生存和生活着的人们。她不停地书写着乡村与城市的人情冷暖,传递着生活中最细微的情感,写出了在大时代洪流裹挟中前行的小人物的蹉跎命运。
她说,故乡是写不尽的。
一般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很难连贯到一起。尹学芸说,如果没人问起,有些记忆甚至很难被激活。在与我们的谈话中,尹学芸一次次回到记忆深处,找寻童年时期能和文学搭上边儿的那些印迹。
爱唱戏、会看话本、会喊夯号的爷爷,爱听收音机、重教育的父亲,经常带书回家的哥哥姐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尹学芸。热爱阅读、对文字十分敏感的她,上初中时已经读了10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蓟县本土著名作家浩然引起了尹学芸的兴趣,她读完了所有能找到的浩然的小说。炎热的午后,她背着他的小说章节入眠。读高中时,她便有意识地将作文朝小说的方向去写。
年少时,尹学芸不知道文学创作之路如此曲折漫长,好在她从不虚妄,一直坚持创作,并努力做到文学创作和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小心地维护着业余作者的角色。
小说创作源于真实生活
这些年,尹学芸创作、发表了大量中篇小说,很多作品还走向了海外。其中,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写作过程让她记忆犹新。
2018年,她创作的中篇小说《李海叔叔》获得鲁迅文学奖,小说的创作过程让她最为难忘。因为这个题材离她的生活非常近,翻检记忆就像打开情感的闸门,带着山呼海啸般的轰鸣。
小说中提到的“李海叔叔”与“我”家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在李海叔叔的描述中,他家在有花园、高楼的城市小区里,但每年春节,李海叔叔都是两手空空来到“我”家,然后满载着东拼西凑的粮食、物资回去。实际上,除了在国营大厂工作外,李海叔叔住在偏僻贫瘠的苦梨峪,家里非常贫困,每年好几口人都等着他从“我”家带回面粉才能包饺子过年。两家人相互仰望又暗自攀比,双方的交情也在多年的“较劲”中逐渐淡漠。
有评论家说,这部小说“写尽了人世间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对此,尹学芸说,“微薄”两个字用得好。生活中,越细微的东西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小说完成后整整一年的时间,她陷在那种情境中难以自拔。那些文字和意蕴,持久地在脑子里回荡。每天晚饭后出去遛弯,她都会回想小说中的一些章节和人物,那种情感的抻扯绵长而晦暗,有物是人非的萧索,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如此种种都是切肤之痛。
“罕村和埙城”是创作的精神原乡
在尹学芸很多小说作品里,都出现了“罕村”和“埙城”两个地名,描写发生在罕村、埙城的故事,勾画出丰富的人物图谱,表达普通人的苦乐悲欢。虽然是虚构的地点,但沉浸在小说中,与主人公一起跨越乡村与城市,一起饱尝世间冷暖,令不少读者感觉生活中好像真有这样的地方。
她说,很多年前她就有这样的构想,人物从罕村出来,抵达的地点就是埙城。两地并不遥远,但足以让人物有时空距离,以便于华丽转身。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写城市与乡村的牵扯,故乡是背景,是抹不掉的底色。
“城市和乡村彼此勾连,让人物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说到创作灵感,尹学芸说,罕村和埙城是属于她的独有的文学坐标,严格地说,也是她的精神原乡。
她认为,故乡是非常好的载体,可以随时把故事“栽”进乡村秩序中,由着它自己去行走,你只需熟稔那种秩序就够了。一切都是那么得心应手,像收割庄稼一样可以随便捡拾细节和情节,村庄的名字甫一出现,内心便是一种笃定和从容,所以她很庆幸,自己能捕捉到。
采访最后,谈及税收对文化事业、文学创作的影响,尹学芸说:“文学创作的根基在火热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税收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伟大的变革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创作沃土和多元视角,也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尹学芸说,文学工作者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文学强调个体体验,但只有将个体体验融入大的时代背景中,才会呈现厚重感和历史感。作为一名作家,她想用文字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与魂魄,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