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旷野

2024年03月18日 版次:08        作者:张中艺

今年1月,已故作家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在《人民文学》杂志2024年第1期上刊发。这是一篇时隔70年才面世的长篇小说,而且并未完稿。虽未完稿,但作品叙事相对完整,讲述了1951年夏季陕西渭河平原某县治理棉蚜虫害的故事。

《在旷野里》的主要人物是县委书记朱明山,其余在他周围的县党政干部、乡镇干部、村民等,个个性格鲜明,共同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基层干部群像,展现了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欣欣向荣的图景。

充满希望的旷野

故事开始于1951年7月初,当时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即将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在新中国内陆腹地的渭河平原上,人们摆脱了以往百余年所遭受的屈辱和压迫,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

当时在国内,国人虽然一穷二白,却满怀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血和建设祖国的热情。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让中国气象一新,摆脱了旧社会腐朽的土地、政治制度的枷锁,人人都憋着一股大干一场的劲头,主人公朱明山就是如此。小说中写道:“他还没有到他新的岗位,已经预感到他将要开始一种多么有意义的生活。”

朱明山此时刚被任命到渭河平原上的某县担任县委书记,坐在前往该县的列车上。当时,新中国的建设也像这列在旷野中疾驰的火车,正向前不断加速。1951年的新中国,正像一片无垠的旷野,百废待兴,又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解放前,朱明山在陕北当过区长和区委书记,在军队里当过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还在大行政区机构的办公室干过文书工作,但他渴望到更加广阔的基层去磨砺、去实践。在朱明山赴任县委书记前,他在和地委书记谈话时坦言:“我愿意离开高级领导机关,争取到县上去工作……”坐在前往该县的列车上,朱明山争分夺秒阅读当时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他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他想着“现在我要在工作中学习了”。

人在历练中成长,朱明山的想法投射出那个时代很多人的人生选择。旧的束缚已经被打破,新的事业等待建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投身建设祖国的火热实践中,个人也能够以更宽广的视角、更深刻的体验,淬炼出对人生、对世界、对生活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那份誓把旷野变为良田的勇气和决心,那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让百废待兴的旷野愈发生机勃勃。

遍布挑战的旷野

在旷野里,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也有繁芜的杂草、遍生的荆棘。在基层发展农业经济,难以一蹴而就,要考虑到现有的人、事、物的现实情况,摸着石头过河。

刚到县委会,一些问题的苗头就已经显现。朱明山向县委副书记赵振国了解县里的基本情况,耿直的赵振国实话实说:“老区干部没文化,一套老经验已经使唤完了。新干部起来了,有文化,虽说有些不实际,劲头大,开展快……”

这番话,朱明山在之后与县里干部的共同工作中深有体会,虽然每位干部的性格各有特点,但过去的经历背景导致的文化水平差异、工作方法差异,成为老区干部和新干部之间的一条鸿沟。赵振国对这事看得清楚,但处理起来却没有头绪。

上任后的朱明山,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给当地带来极大困扰的棉蚜虫害。当时,渭河平原种植了大量棉花,棉蚜虫蔓延开来后,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必须用化学药剂大面积灭虫,但上面下发的喷药器和药剂有限。棉农没用过灭虫药,不相信效果,反而寻求封建迷信,不愿配合治虫工作。

《在旷野里》以治理棉蚜虫害的故事为主线探讨了老与新的关系问题,其实对个人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舒适区,都有处理问题的“惯性”,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经验可能会失效,因此需要及时卸下历史的重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而遇到只有理论指导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时,则要在真抓实干中不断摸索经验,不能光动嘴不跑腿。

《在旷野里》的开头,引用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段话:“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在生活的旷野中,要像一只警惕的动物保持着危机感,用好自己的优势,拥抱新生事物,才能更游刃有余地与旷野相处并改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