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国家税务总局自2015年推出“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以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人工智能+”行动的开展,将为税收工作的效率提升和管理变革带来更多可能。
从“互联网+税务”迈向“人工智能+税务”,顺应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的潮流,将是税务领域经过近十年应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后的必然飞跃。2021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税务领域通过互联网联通内外、共享信息,形成规模可观的税务大数据,融合诸多税务数字化应用系统,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集成应用。
从“互联网+税务”迈向“人工智能+税务”,目前已具备良好的产业链技术基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这一迅猛的发展态势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扎实的支撑平台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税务领域空间广阔。一方面,数据要素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税务领域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海量的数据来源,并依托“大数据+算力+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新模式,让税收大数据跳出税务领域,服务更广阔的经济和发展领域。近年来,税务部门已经基于税收大数据拓展发布了“税电指数”“税收经济指数”等多种税收大数据应用。应进一步释放税收数据的潜在能量,发挥税收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在“+”,即在现有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之上的行业应用。现有技术水平离普遍适用各行各业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融合行业特色,进行“模型微调优化”,形成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税务领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的重点领域,这也给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人工智能+税务”,不仅可以提升税务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还可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提升完善。
目前,在推进智慧税务建设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税务”的探索,所采取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致包括: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应用、计算机视觉与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机器学习与知识图谱应用等。这些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日常业务流程自动化,涵盖范围从前台纳税服务到后台税务管理,处理信息能力从数字为主的结构化信息拓展到文本、语音等非结构化信息。还有税务数字虚拟助手,能够较真实地模拟税务干部,可以处理纳税服务和管理流程的大部分常见问题,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税务工作效率,给纳税人缴费人带来良好的办税缴费服务体验。
在现有的税务数字化、智能化的良好基础之上,应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智慧税务建设水平。
一是完善税务领域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推动科研机构、涉税信息富集企业等多方开展税收数据资源库共享建设,打通“政府+企业”的数据闭环,打造高质量的税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加大税务公共数据资源供给,探索行业层面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引导和鼓励市场力量挖掘税务数据的商业数据价值,支持税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
二是加强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税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量的算力资源,应在“东数西算”工程等国家算力平台的基础上,统筹电子税务局等现有税务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税务算力平台,通过虚拟化调度等技术,集成算力资源、数据服务和云服务,构建面向智慧税务建设的海量人工智能计算资源池,支撑“人工智能+税务”的一系列应用。不同省市、不同领域根据应用水平因地制宜,在条件成熟的领先省市和领域,加强研发,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大模型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试点,在纳税服务、税务监管、税务执法、税收共治等方面,探索税务领域行业大模型应用。
期待经过“人工智能+税务”的建设,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服务征纳双方。在海量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的支撑下,采用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税务”应用场景,推动税费服务和管理朝着服务更自动化、管理更智能化、沟通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税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