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税宣人”的十年之悟

2024年04月01日 版次:07        作者:李璟

“做好税宣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前不久,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想了想,跟她分享了多年来我一直贴在电脑屏幕前的一句话:“税收工作做到哪里,税收宣传就跟进到哪里。”

又是一年人间最美四月天。迎着和煦的春风,我已走过“春之约”的第十年。十年来,作为一名“税宣人”,我经历过营改增、国地税合并、大规模减税降费、社保费划转等税之大事,有幸采访过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温菲,党的二十大代表文兰英以及许许多多的税务人和纳税人。十年来,我努力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每一个打动人心的时刻,积极为税收事业鼓与呼。

接地气,笔下才能绽放芬芳

如果你问我,如何让文字更有温度,我的答案是:讲故事。我理解,新闻宣传的本质就是发现故事、挖掘故事、讲述故事。

刚踏上税宣岗位时,我也曾为写什么而苦恼。直到有一次,我在办税服务厅看到一本留言簿,上面写满了纳税人的留言,有人因找到了遗忘在柜台上的手机、钱包写下感谢,有人因通过电话预约了延时服务记录下感动,还有人因未带齐资料却得到“容缺办理”服务给出了称赞……我惊讶地发现,办税服务厅里那些每天发生的事就是我要寻找的“故事”。要想挖掘到有“含金量”的素材,一定要“接地气”,绝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凭空去想。于是,一有时间,我就去办税服务厅“蹲点”找“故事”,跟纳税人聊办税感受。

在一次交谈中,一位即将退休的会计感慨道,随着时代发展,税务部门的服务与时俱进,会计们再也不用像他当年一样,因为担心排队久要抢“第一名”进入办税服务厅。我敏感地发现,这可能就是我想找的故事。于是,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他聊了许久。很快,《爱拿“第一名”的老会计》便见诸报端。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只有怀揣着对税收的热爱,到离纳税人最近的地方,才能听到真正的税收好声音。

写出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力量

作为一名税宣人,我虽然不是记者,却同样见证、记录着税收事业的发展,也感受着税务人的力量。国地税合并时,我目睹了同事们通宵达旦地加班;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时,我看到同事因长时间接打电话而“失声”;新冠疫情暴发时,我见到同事们不顾安危主动下沉社区……面对一场接一场的硬仗,每一个税务人都保持着奔跑的姿态,他们的拼搏精神和满腔热情深深打动着我,我决心要用手中的笔把身边人、身边事都写出来。

然而,每次当我采访身边的税务人时,他们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并没做特别的事”“我只是做了一些本职工作”“我真的很普通”。为了能讲好身边的每一个税收故事,我“疯狂”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技巧,研究怎么捕捉和报道采访对象的特点;一遍遍对着采访内容“死磕硬磨”,琢磨怎么循循善诱地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新鲜事”和“关键点”。

每当看到同事的名字和事迹被刊登在报纸上,我都觉得那些字斟句酌、绞尽脑汁的煎熬瞬间变得异常珍贵。他们的事迹感动温暖着社会大众,与此同时,通过宣传又让这些普通而又平凡的“战士们”有了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力量,也鼓励着我更加努力地挖掘身边人的故事,把每一篇文字都变成照亮他人的一束微光。

有情感,才能让“税语”走进人心

去年,我撰写的《奶奶龚全珍的税收情缘》获得《中国税务报·税收文化专刊》“讲述”栏目有奖征文的一等奖,我突然想起那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撰写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很多龚全珍老阿姨的资料,看了许多关于她的相关书籍和电影,采访了她的亲属和多位跟她有过交集的税务干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老阿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动,一次次热泪盈眶,同时也一遍遍把写好的稿件推倒重来。正是在反复修改打磨中,我明白了,讲好有温度的故事不仅需要匠心,更需要情感。

近年来,我和同事们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的税宣新形式,精心制作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口袋书”、宣传动漫、主题海报等新媒体产品,受到不少纳税人缴费人欢迎。每当有人给我留言,“通过你的作品我又学到新政策”,我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想,发出政策声音、传播政策效应,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这就是税收宣传的意义吧。

热爱可抵万难。作为一名税宣人,连续七年获评中国税务报社优秀通讯员,不仅记录了我的成长,更给予了我前行的动力。在这样一个春意渐浓的时节,让我们共折柳笛吹响春天,剪影每一帧如画的春色,通过“鲜活”“接地气”又有“人情味”的税宣,为更多纳税人缴费人和税务人送去一缕缕暖人春风。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萍乡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