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 一位挂职博士这样回答
2024年04月01日 版次:07        作者:李峻

一个春日悠闲的午后,我在书店里偶然驻足,一本封面上画着颇具年代感的老式借阅卡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邂逅了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是一本围绕着一位大学老师杨素秋在挂职期间,筹建一座图书馆而展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该作品上架一个月后,豆瓣评分就涨到9.2,登上了社会纪实图书一周热门榜。

作品讲述了杨素秋为体验象牙塔外的生活,报名参加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到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担任一年副局长的经历。在她的想象中,新工作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然而到岗之后她才知道,记牢酒店后厨烟道清洗规范,熟悉新挖工地文勘进展,检查鼠药和垃圾摆放,答复市民热线投诉,这些繁琐事务才是实际的工作日常。紧接着,命运的因缘际会又让她担起了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筹建一座3000平方米临时过渡期图书馆的重任。

作为一位读书人,杨素秋心中有着清晰的理想图书馆的样子:外形优雅,巨大的玻璃窗,窗外要有树,还得是老树,绿叶轻摇,窗边的座位抢手。但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她从来没有想到过,即将由她牵头建设的这个过渡性图书馆,位置居然是在某个商场的地下室。这里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旁边甚至还有间餐馆的隔油池,时常能闻到池子里饭菜的馊味。浪漫化的想象被无情的现实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她终于后知后觉地感到,建设一所图书馆,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短暂的失落后,她作出了文人的坚守。她与唯一的助手——“老实得像个老黄牛”的宁馆长一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3个多月时间,她和宁馆长互相支持,边学边做,奇迹般地完成了组织招标、装修场地、消防验收、安放桌椅、调试电器、书籍编目、图书归架、人员招聘、培训上岗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砖一瓦、一书一架地搭建起这座“梦想”,让一个“破烂”的工地蜕变成理想中的图书馆。

一众琐事中,最让杨素秋感到兴奋也让她投入最大心力的任务,是编选书目。受家庭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梦想着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如今,她手上有100万元购书经费,可以为整个图书馆挑书。她决心用好这笔经费,确保读者在这座图书馆里看到的都是好书,她坚信“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为此,她求助于各路朋友,为图书馆选出一万种图书。不料,费心尽力编出的这份书目却触动了诸方利益,各色人物粉墨登台,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无法掩饰的天真和智慧。她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实践了“理想主义”,带着读者看到一位位具象的人物,走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杨素秋的文字里,动静结合的灵息瞬间像光斑一样落在古城人的心上。在她的笔下,我们不但读到了筹建一座图书馆的种种艰辛,也看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西安城:从回坊里的小吃到舞台上的秦腔,从陕北的民歌到碑林的文雅……杨素秋是一个善于发现城市的人,也是一个敏于感受生活的人。西安这座城市是由西安人填满的,杨素秋的文字是由她所记录的西安人的生活所填满的。

也许是因为性格平和,在杨素秋的叙述中,这段奇特的经历并没有显得苦涩、无奈或者愤世嫉俗,反倒有着许多的乐趣和感动。相较于筹建图书馆的种种挑战和艰辛,书中更动人的部分是那些爱书之人的平凡故事:常借碑帖练字的退休阿姨,摸着盲文版《世界通史》读出声的视障读者,带领“做题家”们一起读诗的中学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那么,世界上为何需要图书馆呢?在我看来,它可能是童年时光的温馨陪伴,是成长过程的解疑释惑;也可能是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是人生向晚的珍贵回忆。城市里每一座满载着“梦想”的图书馆,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它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文明与智慧。当你遭受挫折、迷失方向的时候,不妨走进一个个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驻足学习、反思、提升;在这里,你能够找到力量、勇气和希望。

杨素秋的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先生在前序里这样说道:“它是一本关于‘杨素秋们’的书,一幅人文主义的肖像。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长大的。”恰恰是这一座座图书馆,为我们搭建起心灵的庇护所、精神的栖息地,让我们可以在书海中放松遨游、滋润成长,沉淀思想、找回自我。正如阿根廷作家和诗人博尔赫斯所言,“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莆田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