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者,禾兑。禾是庄稼,兑是水,禾得到水的滋润,才会长势喜人。水有源,税亦有源,源远而流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税收工作者,这算是我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一番思考吧,谨在第33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冬日的午后。
车行驶在川西北高原,天气并不那么冷。我坐在副驾驶位置,车两侧的风景扑面而来,忽左忽右的岷江流水、或削或悬的蜀山峰峦,随着车的前行和山路的颠簸,时疾时徐,不断映入眼帘又迅速退出视野。
江水一路奔波相迎,山峦两边夹道守候。蓦然想到一句诗:风物长宜放眼量。长路漫漫,放眼望去,风物无限。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独特体验。
渐至薄暮,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山水苍茫,万千风物像落日一样开始漫漶于空旷寥廓的川西北。随着光线暗下来,我把眼睛睁得更大,似乎要把那“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移动画卷全部收进眼中。一时间,莫名有种“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感慨。远行即是归途,仿佛“近乡情更怯”的思绪也变得愈益浓烈。
“看,好大的塑像!”后座一位同行者惊呼,冷不丁打破车内的平静。在大家循声望向窗外之际,汽车驶入汶川县城的路口。我匆匆一瞥,目遇一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耒锸、眺望远方的大禹塑像。多年之前的心驰神往,此刻终于身临其境,此情此景跃然眼前,随着华灯初上在溟蒙的夜幕下鲜活起来。
汶川县城路口的大禹塑像与我只是一个照面,而千古垂范的大禹形象早就格外清晰地刻进我的心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这个冬日的黄昏,途中看到的大禹塑像之于心中崇高的大禹形象,好比故人重逢。史书记载,“禹兴于西羌”,“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西羌汶山的界域大致在今汶川、北川等地。我耽于“禹生石纽”的故事,始于十多年前那个令国人无限悲恸的五月。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举国上下悲恸万分,联想到大禹对黎民百姓的悲悯,让我写下这样的感怀,为灾区同胞默祷祈福:
禹之里,禹之眼/禹望苍生五千年/一锸写春秋,一水注因缘/九曲回肠为生计/沧海桑田却黍离/不甘休/昼亦辗转,夜亦辗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大禹治水的故事无论刊于史册,还是流传于世间,大禹总在饱含深情地眺望,仿佛望见了天,望见了地,望见了苍生万物……在他穿透历史与未来的眺望里,我们总能在时间的脚步中寻觅相似的故事、相似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前进的力量。
在汶川一夜难眠。重温典籍,思接千载,神游八方。依循茫茫“禹迹”来到冀州,洪水经过疏导,归河道“利万物而不争”,大地恢复安详,可供春耕夏耘,也就有了秋收冬藏。当然,还有一种事物必不可少,那就是《广雅·释诂》谓之“税也”的贡,沿一条“夹右碣石入于河”的路线,去向“中邦”。如斯,从兖州到青州,从徐州再到雍州,我怀着景行行止的敬意观瞻“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创举,如同江渚之上的白发渔樵遥想记忆深处的春风秋月,抑或像春秋时期的重耳公子情不自禁手捧一抔或黑或赤或青的泥土,思绪便与远古先民相通,直抵诉说不尽的衷肠。
《禹贡》之文也就千余字,不可不谓短小精悍。《禹贡》之意囊括万千,不可不谓宏大精深。领命而治水,治水而平土,平土而定赋,浮水而输贡,进而确立以贡赋为主要内容的“甸、侯、绥、要、荒”五服制度。《禹贡》何尝只是通常认为的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它更像是一幅擘画在中华大地上的治国理政蓝图,奠定了华夏国家文明的治理格局。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禹贡》中令我尤为瞩目的是,它把水与税密切联系起来。大禹治水,是将汹涌洪水驯服为上善之水,滋润可供耕种的“善地”,“咸则三壤成赋”,最终以“正善治”。览胜土地广袤、山岳耸峙、川流不息,水与税据之因果相依。大禹之大,其丰功伟绩既在于治水亦在于治税!水“几于道”,税同样“几于道”,个中真义是需要深参细悟的。
从事税收工作已二十多年,我始终孜孜矻矻希冀探幽税之奥义。邂逅大禹故里,汶川之夜让我若有所悟。《禹贡》所言不仅有地理,还有治理,更有道理。税亦如水,治水理税,税之道即如水之道!
在自然世界,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社会,“税收是文明的对价”。洪水如猛兽,治水必防洪;苛征猛如虎,治税须去苛。古代的贤明统治者既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又熟稔“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道,故能开创文治武功的盛世。
记得多年前,我与人讨论税字之意。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税,租也。从禾,兑声。”禾是从田里收获的庄稼,兑是交换行为,可知税字本意便是将庄稼中的一部分缴纳国家。由于我平时涉猎《周易》,读到其六十四卦之一的“兑”卦,知其“‘象’曰,丽泽,兑”。兑为泽卦,泽中之水可以滋润万物。我便联想到,税者,禾兑。禾是庄稼,兑是水,禾得到水的滋润,才会长势喜人。引申开来,私以为,让禾得到水的滋润,则税本身就自带水的基因。
在大禹故里浮想联翩,求索之际豁然开朗。由水而土,由土而税,以税观之,中国文明堪称水土文明。此间,或是目遇大禹之“形”的“见”解,或是心想大禹之“行”的“理”解,最终导引至对于“税”的“觉”解……一切只因此行来到大禹的桑梓之地,行者无疆,等待探幽的奥义更是浩渺无极。
一夜若梦若醒,迎接汶川的黎明,整装出发,继续车行川西北,一路穿越大禹“岷、嶓既艺,沱、潜既道”的梁州。阳光照临,天高云淡,隔着车窗玻璃依然会与蜀地山水相见如故,也便油然遐想大禹“岷山导江”,以及徐霞客后来写下的《溯江纪源》。放眼禹迹故国,水有源,税有源,源远而流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税收工作者,这大概算是我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一番思考吧。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