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的当下,实施一定规模的社会行为实验的物质和技术约束进一步减小。在税收管理过程中适当引入行为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和解读来优化税收制度设计和征管措施正逢其时。
经济学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经济人”,在作选择时会遵循最优化原则。然而,现实中人们作选择时常会带有“偏见”,导致许多基于经济学理论模型进行的数据模拟和预测失效。在丰富经济学研究方法过程中,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融会大量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将“人”的因素加入经济学理论中,有效提高经济理论预测的准确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将其研究成果考虑在内,开展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行为实验。
英国:观察不同信息对缴税“拖延症”的治疗作用
在英国,有不少纳税人本身并不受现金流约束,却因为“拖延症”经常延期缴纳税款。针对这一现象,英国皇家税务海关总署联合英国内阁办公厅“行为洞察小组”开展了一场行为实验。实验对象是已经进行纳税申报但尚未缴纳税款的10万名纳税人,他们被随机发送了5种不同内容的提示信息,(1)10位纳税人中有9位纳税人会按时缴税。重在提示“基本税收规范”。(2)在英国,10位纳税人中有9位纳税人会按时缴税。重在提示“国家规范”。(3)在英国,10位纳税人中有9位纳税人会按时缴税,您属于少部分没有按时缴税的成员之一。重在提示“少数人规范”。(4)缴税才能保障居民享受医疗、教育等重要的公共服务。重在提示“收益”。(5)不缴税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重要的公共服务。重在提示“损失”。行为实验结果显示,第3条提示信息产生了最强的税收遵从提升效应,23天内被实验对象缴纳税款共增加了237万英镑(1英镑约合9元人民币)。这一结果也体现了社会规范对于增强税收遵从的重要性。
芬兰:纳税申报表预填报带来诸多好处
20世纪90年代,芬兰曾经实施过一项有关预填报纳税申报表的行为实验。一部分纳税人被随机挑选成为实验对象,芬兰税务部门向其发送预先填制好部分项目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如果纳税人认为预填报项目金额不正确,可以修改后再行提交纳税申报表。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意在节省税收管理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的预填报制度显著改变了纳税人行为。作为实验对象的纳税人倾向于增加报告已经被预填报的税前扣除项目金额,如利息支出,减少报告尚未被预填报的收入,主要为资本性收入,但纳税人总的应纳税所得和应缴税款没有明显变化。
芬兰开展的这项行为实验证实,预填报制度在确保税收收入的同时,减少了税务部门的管理成本,这一税收管理方式值得推广。但是预填报制度对于纳税人填报不同项目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税务部门应确保以正确的方式实施该项改革,包括做好纳税宣传,确保纳税人能充分认识到其负有如实报告的义务,同时有足够的信息可以确认自己可否享受扣除等优惠。
智利:税务咨询师成为税收征管改革中的“赢家”
跨国公司将利润转移至低税国家来逃避纳税义务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了应对跨境避税问题,许多国家都加强了针对跨境交易的税收征管。
2011年,智利引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转移定价标准规范,要求跨国公司报告更多跨境转移资金的信息和内容,同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加相应的行政管理资源,保障税务部门能够严格执行转移定价标准规范。智利围绕这项改革在税收征管领域开展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革对抑制跨国公司利润转移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与之相反的是,智利有关跨境业务的税务咨询师的人数在改革3年内增长了12倍。实验表明,跨国公司在应对税收管理规则变化时会首先咨询税务专业人士的意见,以保障公司纳税遵从。而税务咨询师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帮助客户找到新的避税方法,从而降低税务征管的有效性。更有甚者,涉税服务机构可能将征管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视为其新的商业机会。
行为经济学:充分考量人的心理因素
上述3个国际实践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行为经济学的魅力。作为经济学的分支,行为经济学不仅使经济学变得更加有趣,也能够帮助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准确,成为税务部门优化管理和服务的好帮手。
在不少情况下,人在应对外界变化时作出的反应是复杂且非理性的,主流经济学在解释个体非预期行为变化时有所掣肘。因此,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并将其有机嵌入税收政策和管理举措制定过程中,有利于增强税收政策和征管的精确度。在大数据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的当下,实施一定规模的社会行为实验的物质和技术约束进一步减小。在税收管理过程中适当引入行为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和解读来优化税收制度设计和征管措施正逢其时。例如,在个人所得税汇算阶段,税务部门会不定时向纳税人发送提示信息。信息内容是明确告知纳税人的纳税责任和缴税期限,还是传递税收征管威慑、重点强调税收违法面临的处罚,抑或是推动税收道德的宣传和普及?哪一种组合方式最有利于提升纳税遵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行为实验得到答案。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