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伍德罗威尔森学院公共事务教授、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突出贡献在于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判断及决策。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这两门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在公共政策、税收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为管理者提供了优化决策、减少偏差的实用指南,为税收制度的设计和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卡尼曼发现,人们在税收方面采取的决策和对税收的态度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非严格理性的经济考虑,他将人们的行为表现归结为以下几种理论:
损失厌恶心理。相较于享受相同数量的收益,人们往往更加厌恶损失,这种心理偏见会影响人们对税收的态度。例如,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影响纳税人在税收筹划中的决策,导致他们更加保守或企图回避纳税义务。税收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这种心理偏差,提供更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来鼓励纳税人正确认识税收筹划,提高税法遵从度。
逐步边际效应。卡尼曼的研究发现,政策实行的初始阶段,实施对象接受相关信息的效果最佳,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实施对象将对政策产生抵触心态,同样地,其宣传效果也逐步递减。例如,人们对固定税额的接受程度较高,因为它被看作一种正常的开支,与其他生活费用并无不同。然而,当纳税额是根据收入比例计算的时候,纳税人的满意度会下降,因为这种方式被视为对个人收入的“侵犯”。又如,在税收改革中,即使每次增加的税率很少,但逐步增加的过程会累积引发更大的不满情绪。
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以最初获得的信息作为参照。例如,人们对税收的态度受到当下税收水平的参考点的影响,如果某项税收政策在设定之初便低于平均税负水平,后续调整时人们会更加难以接受增税。
默认依赖与简化倾向。根据卡尼曼的研究,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面对选择时更倾向于接受默认选项,同时,倾向于采用简化的思维方式和经验规则作出决策。这意味着,面对复杂的税法和税收规定时,纳税人如果有大量的困惑和不确定感,更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因此,税收政策和征管规则的设计应尽量简化、透明,给人们提供明确的选项,以便纳税人更容易理解和遵守税法。同时,可以通过优化和添加默认规定来影响纳税人的行为,推动他们按照设定的规则缴税。
个人心理账户。卡尼曼提出了个人心理账户的概念,即人们对收入和支出会形成心理上的账户,并在做出决策时考虑这些账户的平衡。即,除财富、消费和储蓄外,人们会将满足需求的感受纳入心理账户的“非常规额外收入”,并对决策有激励作用。个人心理账户的设定影响人们对税收政策的感知和接受程度。例如,优化纳税服务可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和便利度,从而增加其心理账户的“非常规额外收入”,有助于提升其税收遵从能力和税收遵从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