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绿处 涌溪火青红

2024年04月29日 版次:07        作者:陈先荣

“寒食初过谷雨前,轻衫短帽影翩翩。”谷雨之前,几个人相约去安徽省泾县的涌溪,看看绿染山林、草木初生的田园景致。

涌溪村位于泾县榔桥镇。车进入榔桥镇后,只见路两旁的水田已经蓄水,等待着耕种,布谷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山,越来越高;路,越走越窄。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容得下一车单行。会车时,彼此只能在等待或后退中默契配合。好在开车的人驾驶技术不错,如果是我,可没有信心开到这大山深处。

车到最高处,看到“革命老区帮扶项目”的标牌,同车的人说这里海拔有1000多米。极目远眺,千山万壑之间,竹茶交错,三三两两的采茶工,幻化成或红或白的蝴蝶,在蓝天白云下扇动着翅膀;悬崖峭壁之上的杜鹃花,低调而坚韧地开放着。

百转千回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村落静静地被四周的群山守护着,宛如世外桃源。这里就是涌溪。

“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里却道是旧时友”,熟悉中的新奇和惊喜中的怡然扑面而来。我们心里不禁惋惜:早已相知,为何今日才相见!

到达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袅袅炊烟从山谷的人家升起。泾县的朋友在村口热情相迎,自豪地介绍说:这里就是名茶“涌溪火青”的原产地。“涌溪火青”历史上做过贡茶,曾经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同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

到了茶乡,品茶是必然的。朋友带我们参观了“涌溪火青”的制作工艺。最特殊的一道工艺就是将茶叶揉捻卷曲成圆圈状,叫“掰老锅”。以前是炭火烘的时候,手工揉捻,全程要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现在,揉捻和烘焙实现了自动化,但前期茶叶的培育和采摘还是需要手工。

落座之后,朋友给我们每人泡了一杯传统的“涌溪火青”。只见片片嫩叶缓缓舒展,或升腾,或翻转,或在相互簇拥中慢慢坠落杯底,缕缕雾气从杯口飘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我们忍不住端起茶杯,几口入喉,唇齿留香,千山万水也充盈在胸腔。

谈笑间,朋友换了茶具,给我们泡上了一壶红茶。诧异之间,他笑道,这是专门请做红茶的老师傅新开发的红茶,还没有正式取名,暂叫“涌溪火青红”,其特点是回甘醇香。一壶茶冲了六七次,我们不停地续杯,微闭双眼,细细品味,寒来暑往的苦尽甘来都融化在氤氲之间。

朋友介绍说,他们家种茶要忙到11月,别人家可能会打除草剂,他们则依靠人工除草三遍以上,以确保茶叶品质。茶地每年还会翻耕,平时还需要修剪、施肥,正所谓“粒粒皆辛苦”!

我们说“涌溪火青”是绿色的,不光是因为它是对这崇山峻岭、物华天宝的提炼,也是指它的培育和制作过程。而“涌溪火青红”的开发,则是对这绿水青山的收藏和对辛劳生活的致敬。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是千年前的苏东坡还是现在的你我,无论是当下或者远方,无论是既得一人心还是神交三五友,在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在你迎来送往的时候,在你高兴或者惆怅的时候,都可以泡上一杯茶,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独特的诗意年华。

我们问朋友,为什么不宣传涌溪的“红”与“绿”?朋友淡淡地说,山区人淳朴,不善于宣传。这,大概就是老区人的特质,朴实如醇香的“涌溪火青”,清茶一杯,低调绵长。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宣城市税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