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军粮经纪密符扇,扇面为宣纸制作,正反两面分别绘有50个密符,两面加起来共计100个密符,目前仅发现一把这样的扇子。
这是一把清代密符扇,是清代漕运管理的重要见证物。当时漕运繁忙,与之相随的隐患也日益凸显。为了防止有人在漕粮验收转运间作弊,便出现了军粮经纪,这些人并非政府官吏,而是在坐粮厅备案,经官府认证的验粮收粮人。
密符扇上奇怪的符号,代表军粮经纪人的身份,由军粮经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绰号所创制,外人无法释读。上边绘的符号是符形,下边注的名称是符名。符名与军粮经纪的真实姓名没有关联,比如符形“牛”,下注符名“罗锅”。这些密符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备案,密符一旦登记到密符扇上,不可以随意变更。
当时,漕粮运到码头后,由军粮经纪负责查验,只有质量和数量都合格,才会被装入袋中,由查验的经纪在袋子上用“福炭”(上好的木炭)画上自家的密符,也称“戳袋”,表明这袋漕粮已由某家经纪验收完成。
用“戳袋”画符的方法,只画符形,不写符名,外人见了不知何名,即便知道何名,也不知是谁家的,做到了双重加密。这样既保护了军粮经纪人员的真实信息,又起到防弊的作用。漕粮入库后,官府会抽检,如发现问题,便将粮袋上的密符与密符扇上的密符比对,按图索骥,找到验粮的经纪,追究其责任。
一把看似普通的扇子,见证了曾经的漕运兴盛景象,也体现了当时管理漕粮运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