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一线,看安徽“研”途“新”风景

在合肥科学岛,科学家们正在打造“国之重器”,他们说来自税收的支持实实在在
2024年05月07日 版次:01        作者:本报记者 徐沙浓

近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安徽行活动在合肥市启动。本报记者与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约40名资深骨干代表一起,走进安徽科技创新的火热一线,看江淮大地“研”途“新”风景。

在科学岛,看可以“种太阳”的“国之重器”

在安徽,人们有一句口头禅叫“科里科气”,指的是当地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行走在活动首站合肥市蜀山区的合肥科学岛,记者深刻感受了一把“科里科气”。

合肥科学岛三面环水,面积仅2.65平方公里,却坐落着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里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就在去年4月,这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

“如果能够突破3000秒大关,装置将由实验室走向商用,人类将不再为能源发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处长张寿彪,指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介绍,“这就是俗称的‘人造小太阳’,它通过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使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产生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科研团队正在绕制世界上最大的超导磁体系统,将会形成一个半径14米、高17米的“橘子瓣”,这是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核心部件。

“该项目资金投入量较大,税务部门主动辅导帮助研发机构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这几年研究院享受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累计超过1亿元,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资产处处长赵鹏说。

走进不远处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大厅,记者看到一个6米高的大白罐子屹立厅中。“提到稳态强磁场,大家可能感觉很陌生,但实际上它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磁共振成像,就是稳态强磁场的典型应用之一。”强磁场中心水体磁体组组长房震介绍,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2022年8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目前该装置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支持超过3000项前沿课题研究,成为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国之重器”。

“加大科研投入的底气,不仅来自精益求精的研发团队,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税收支持。”赵鹏告诉记者,税务部门与研究院有常态化的联系沟通,多次主动联系他们申报享受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2023年,我们研究院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2.41亿元,大大激发了我们自主创新的热情。”赵鹏说。

在科大硅谷,看科创企业追“新”逐“质”

在拥有合肥市近43%量子企业的“科大硅谷”片区,记者走进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和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

“只需要对着话筒输出语音指令,我身后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就会根据你的需求创作出图片、应用程序、简历、新闻稿等各类产品。”科大讯飞资深品牌经理汪茜茜向记者介绍,近日讯飞星火大模型V3.5“上新升级”,发布业界首个长文本、长图文、长语音大模型,不仅能够对各种信息来源的海量文本、图文资料、会议录音等进行快速学习,还能在各种行业场景为提问者给出专业精准的回答。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有创新才有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作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科大讯飞始终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目前平台已开放660项人工智能产品,聚集超过638万支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229万个。“科大讯飞从创业之初就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对源头核心技术创新矢志不渝地投入、攻关、迭代、进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创业20多年,我们每年都会拿出20%左右的营收,投入在源头研究创新上。其中,70%放在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上,约20%用于未来3年—5年关键技术的研发,10%是用自由的眼光看更远的未来。”

“研”途之中,税收支持一路相伴。“税务部门不仅通过线下走访了解企业诉求,还建立线上业务交流群,提供专项答疑和政策辅导服务。”科大讯飞财务人员薛博南告诉记者,“2023年,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约5000万元,为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更加敢闯敢试。”

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记者看到,五代量子保密通信设备一字排开,从“大柜子”变成“小盒子”,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可以无缝融入现有传统通信光纤,实现共纤传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时,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敏锐地预见到这一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今年2月,该公司推出的国产稀释制冷机,成为国内首款可商用可量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用稀释制冷机。

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闯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得益于政务场景的开放,国盾量子开展的合肥城域量子网建设正推动量子保密通信设备技术迭代。”该公司副总裁周雷说,“量子信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融合技术,需要基础材料、集成电路等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更多实用化、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持续增强量子科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力量。”

“在核心器件研发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及时上门为企业开展专项宣讲和针对性辅导,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国盾量子财务负责人张皓旻说,“特别是企业享受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企业‘创’出新赛道,‘转’出新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蔚来新桥基地,看新能源汽车智造“未来”

一座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汽车工厂是怎样的?机械手臂智能转动、生产组装自动连接、所有工位在线视觉检测……走进合肥市蔚来汽车新桥基地,“智造力”对汽车制造的改变清晰可见。

走进蔚来汽车的生产车间,只见多个穿梭机和升降机不停存取、转运,多台智能搬运小车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将物料运送至指定地点。一个厂房的作业结束后,会有专门的智能运输设备将“半成品”通过连接厂房之间的“高速公路”,运往下一个生产环节……智能化场景下,一块块钢板有序蜕变为一辆辆个性化定制的新能源汽车。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前沿技术,突破了传统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之间的局限,实现了高效柔性化生产,可满足用户个性化订购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蔚来智能驾驶研发总裁任少卿告诉记者。

“蔚来坚持核心技术正向研发,累计研发投入已达438.5亿元,建立起由芯片和车载智能硬件、电池系统、电驱及高压系统、车辆工程、整车全域操作系统等12大技术构成的‘蔚来技术全栈’。”任少卿介绍,“目前在研发方面,蔚来每个季度基本保持着20%的营收占比,研发费用保持在30亿元上下,这是蔚来参与下一阶段智能电动汽车激烈竞争的基本保障。”据悉,目前蔚来可满足8款车型、359种个性化配置组合的生产,从收到订单到整车下线仅需14天。

“一系列税费优惠为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注入了‘新能源’!”蔚来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雍洁伊告诉记者,税务部门组建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工作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税惠指引,定期到企业开展政策落实回访,为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提供了很大支持。截至2023年底,合肥已拥有整车厂6家,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生产新能源汽车74万辆,产量在全国位居前五名。

潮涌江淮千帆竞。在安徽科创一线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一系列“新”成果在这里“拔节生长”,一股股“新”力量正蓄势待发,感受到安徽“融入肌理”的科创基因和中国科技奔涌向前的热浪。有理由相信,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里科气”的安徽,将有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大市场”,走近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