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4年05月08日 版次:05        作者:杨晓妹 王云瑞

税收在支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更高起点上,应进一步研究完善税收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地位持续强化,经济总量占比稳步上升,中部地区发展站在了更高起点上。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的过程中,税收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税收支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农机购置、农药批发等农业生产资料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不同农业产业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如对中药材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对香料、花卉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发展绿色、有机和品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农村电网维护费免征增值税、农田水利设施占用耕地不征收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税收支持中部地区绿色转型。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推动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在税收服务方面,各地积极推进“税银互动”工作,缓解企业绿色转型中的融资难题,如安徽宁国创新推出“绿税贷”产品,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和减碳成果转化为融资成本,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税收支持中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出台并落实落细支持创业投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等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助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中部地区已经站在更高起点上,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在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上,还存在明显短板,有限的创新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诸多困难。传统一产、二产产业优势下滑,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较为艰巨。

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税收支持政策。

完善科技创新税收支持政策。首先,加大税收激励力度。对于从事研发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可以考虑提高创新产品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以鼓励其优化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可以考虑提高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培训费等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为企业研发创新减轻负担。其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合理扩大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领域范围,以完全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最后,扩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励范围。可以考虑打破科技人员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的范围限制和现金奖励限制,放宽对科技奖金、特殊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限制条件。进一步延长个人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等的纳税期限,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方式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首先,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完善股权激励税收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以股权、债权方式投资,促进产能置换、兼并重组;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企业所得税抵免政策,完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其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实施培育未来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新兴氢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制定产业导向型税收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和特色,制定精准、有效的产业导向型税收优惠政策,各地融合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如在安徽,制定有助于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通过优化增值税抵扣机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抵扣顺畅,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比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优惠政策,为中部地区自贸区和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和区域重点合作产业的减税力度,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区域合作,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强化区域税收协调。首先,加强区域税制协调合作。减少或消除各类税制壁垒,优化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次,统一税收执法规范,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严格落实税收征管操作规范、纳税服务规范,由中部地区联合推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现执法信息互通、执法结果互认;推进涉税事项“跨省通办”,优化迁移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间,为企业跨区(省)经营提供便利。

[杨晓妹系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云瑞系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测度、机理及矫正研究(23BJY033)”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双碳’目标下碳税与碳交易协同定价机制设计及效应评估(2022AH05058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