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水运作为大宗货物最主要的物流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水运完成。
安徽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长江、淮河两条大河穿境而过,形成了安徽独特的地理特征。安徽加大水运基础建设力度,截至2023年,安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811公里,四级及以上干线航道共2202公里,干线航道覆盖全省70个县(区),县级区域通达率达67%。水运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升级。安徽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集中在皖江地区。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聚在沿淮地区,煤炭、粮食、矿建材料等物资依托淮河航道运输。以2023年9月16日主航道全线畅通的江淮运河为例,开通后可降低物流成本约5%—10%,企业利润可提高1.6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江淮运河水运量将达2亿吨,年均节约物流成本60多亿元,减少碳排放180万吨。
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努力把水运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此,税务部门应精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水运安徽”注入税收力量。
助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水运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施工周期长,面临的涉税问题相对复杂。税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区分规划设计、具体实施、完工运营等不同阶段,不断提供差异化、针对性、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更好处理税务事项,享受税费政策红利,防范税收风险,提升纳税信用。
助力水运企业健康发展。水上货物运输业受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形势变化、运价油价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之产生的涉税风险也较为复杂。税务部门应树立寓风险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完善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用好税收大数据等,切实防范虚增油耗支出、“票物不符”取得虚开发票、接“顺风单”隐匿销售收入、“以维修发票替代补给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行业风险,推动水上货物运输业健康发展。
助力水运出口换挡提速。近年来,安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水运高质量发展。以安徽省的“首位产业”汽车产业为例,全国每4辆出口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2024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8%。税务部门应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为水运出口企业量身定制税收政策指南,介绍其在国外可能适用的税收抵免、税收协定等政策,以及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等服务措施。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