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妈妈” 永远的牵挂

2024年05月13日 版次:05        作者:口述:邹慧 整理:陈洋 康芮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看到有人有困难,力所能及帮一把。这么多年,孩子们的一声声“妈妈”,早已喊到了我的心里,成为我永远的牵挂。

万水千山总是情

从1998年到2005年这7年,我先后收到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几十封信,这些信的信封上无一例外写着“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国税局邹慧(妈妈)收”。信中记录了一对兄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我和两兄弟的7年母子情。

1969年,我出生在攀枝花市一个普通家庭,身为老党员的外公从小就教育我要心怀大爱。外公退伍时,把所有安置费都投入到培林育苗美化家乡建设中,正是他的言传身教给我带来了深远影响。2000年2月,我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部门领导邓育良,他用孔繁森同志的一句名言勉励我:“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家人和领导的影响下,我性格乐观坚定,希望能把一份坚定而温柔的爱传递给他人。

1998年8月,我从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河北省邢台市一个偏僻山村里的一对兄弟,哥哥叫小龙,弟弟叫小虎,自小母亲离家,父亲入狱,家里只有年迈多病的奶奶,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失学成了不满10岁的兄弟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虽素未谋面,但两人的境况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当即决定帮助他们。了解清楚事情始末后,我给这对兄弟汇去了第一笔学费。我深知一次汇款远远不够,和丈夫商量后,我决定,每年拿出1200元作为兄弟俩的助学款。

从此,两兄弟一直称呼我为妈妈。我经常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兄弟俩则在每个学期把成绩单和奖状一张不落地寄给我,给我讲他们的学习情况,跨越万水千山的每一封信传递着我们的情感。2005年、2007年兄弟俩先后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毕业。如今,他们不但成了家,还在家乡成立了慈善组织,帮扶失学儿童,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声“妈妈”让我受到触动

2008年3月,在攀枝花市西区妇联组织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我见到了当时只有6岁的男孩小金锃,成了他的“代理家长”。第一次见到小金锃时,他内向、怕人,极少说话。妇联的同志告诉我,小金锃自小母亲离世,跟着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爷爷奶奶住在矿区棚户区内……此后,小金锃的生活成了我的牵挂。每个周末,我都换乘两次公交车去他家,送去衣物、玩具,有时也带上自己的儿子去陪他玩。

2008年11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小金锃爷爷的电话,说小金锃突发高烧,被诊断为右腘窝囊肿疾病,要立即住院治疗。情况非常紧急,我当即去医院给孩子交了住院及治疗费,办了住院手续。同事得知后也纷纷慷慨解囊,为小金锃凑齐了治疗费用。金锃的姑姑是矿务局的下岗职工,生活并不富裕。虽然小金锃后来身体基本痊愈,但考虑到孩子以后的生活,我和她沟通后,她决定承担照料金锃的责任,给孩子一个安定幸福的家。

另外一个牵挂的孩子是鑫鑫。2014年儿童节,在区妇联举办的征集“爱心妈妈”活动上我认识了鑫鑫。她是留守儿童,母亲生下她后便离家而去,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鑫鑫,从小缺乏安全感。在儿童节上表演完节目的她,拘谨不安地看着我,出乎意料地叫了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让我受到深深的触动,我决定用心呵护这个瘦弱的女孩。

在后来的9年多,我陪伴鑫鑫成长,资助她学跳舞,努力把她缺失的母爱融入她的内心和生活。在初中毕业典礼上,鑫鑫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做一个和邹妈妈一样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如今,金锃已成为一名大学生,鑫鑫也越来越开朗自信,通过了舞蹈十级考试,我倍感欣慰。

把善行进行到底

传递爱心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不被理解。但对困境中的孩子来说,资助一旦断了,希望可能就断了,既然选择了帮助,就要坚持。自己日子过得紧巴点儿没什么,有人不理解也没什么,好在家人一直和我并肩面对一切,支持我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这些年,我先后获得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全国妇联评选的“全国五好家庭”、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选的“四川省文明家庭”、四川省税务局评选的“四川最美税务人”等荣誉,这些给了我鼓励,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为更好传递爱心,自2015年以来,攀枝花市税务局打造了“阳光税务·心服务”品牌,至今,全市税务系统已有898名税务干部投身公益事业,参与关心下一代、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我无比欣慰。我会继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社会传递一份温暖。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乐至县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攀枝花市西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