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长得很像,像到什么地步呢?第一次光顾她常去的理发店,理完发店家不问我就能精准扣她会员卡里的钱。看我好奇,老板解释道:“一看你就是如萍的女儿,你们俩简直是同一张脸。”我和妈妈性格也很像,典型的E人(性格外向开朗的人)。用我女儿的话说就是,你和外婆都是那种看到小区的狗也能逗趣半天的人。
长得像,性格像,按道理应该是天选母女吧。但我们母女一路走来,并不是那么“融洽”。
“讨厌”你,我们互相挑剔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这样,总想在儿女身上实现她不曾实现的青春梦想。我5岁时,为了达成她儿时未实现的舞蹈梦,她就把我送去全市最严格的舞蹈学校学习。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她又帮我选择了她的职业——会计。大学刚入学,她就让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要成立家庭党支部。在我人生的每一步,她都为我提前做“规划”。
但事事岂能尽如她意,一身反骨的我并没让她省心。学舞蹈我半途而废,学会计专业的我没有像她一样成为一名会计,入党也是临近大学快毕业才如愿以偿。
毕业后,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我在他乡工作了两年。面对我的“叛逆”,妈妈对我是一万个不满意。每当她来看我,我们总会彼此抱怨。“别驼背了,叫你学跳舞你又不听,跟虾公一样。”“妈,说了多少遍,你不要动我的衣服,这件衣服不能手洗……”这种互相嫌弃的日常到我考上景德镇市税务局回家乡工作后愈发升级,母女矛盾指数达到了顶峰。
工作中的一些事自然是妈妈每天点评的内容。“制服要熨,明天上班皱皱巴巴像什么样子。”“上台表演时你要记得留头。”“你做人事工作一定要细心细致,报表横向竖向都要复核一遍。这可是我的工作经验。”妈妈的唠叨让我焦躁。但是话说回来,经她指点后的演讲获奖了,她给的小提示的确有用,经我手的人事报表几乎零差错。在她的唠叨声中,我这个曾经的职场小白迅速成长。
成为你,我们互相理解
2013年,我迎来了人生新阶段,我也当妈妈了。
从孕期开始,我就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每天异常焦虑。为了全母乳喂养,我在月子里每天吃7顿饭,但还是跟不上孩子饥饿的速度。一天早上,我发现妈妈竟然在偷偷泡奶粉给宝宝吃。这一幕瞬间激起了我的不满,“我每天不顾体重拼命吃,就是想要全母乳喂养,你是我亲妈,怎么就不支持我呢。”我把在月子里的委屈一股脑全都倒向了妈妈。
争吵后好几天我都没跟妈妈讲话,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把妈妈喂奶粉的缘由告诉了我:“你妈只是想让你能多睡会儿,看到你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她是心疼你。”这一刻我恍然大悟,我想给孩子最好的,妈妈同样也想看到我好好的,为什么我就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呢?
关系的转机出现在我女儿第一次生病。因为我的不小心,孩子从床上跌下来,本以为没事,半夜孩子却开始上吐下泻,于是我们带孩子连夜赶到医院,医生说为了排除脑震荡的可能,要做CT。当我在CT室外看着女儿小小的身体躺在仪器里,一下就绷不住了,扑在妈妈怀里大哭了一场。哭完的我突然想起一件往事,我小时候是医院的常客,一来二去,妈妈跟医院的医生熟了,没少被医生们批评照顾孩子不够仔细。这一段经历,妈妈讲给我听时云淡风轻,可我回想妈妈当年,担心得茶饭不思,没少掉泪。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已为人母的我开始理解她了。
支持你,我们互相依赖
转眼间,我也人到中年,工作越来越忙。
一天,我接到妈妈老东家李伯伯——一家她服务了几十年的陶瓷企业老板的电话,说起来也是我的长辈。他说:“燕子,现在景德镇外贸生意好火啊,我也想拓展业务范围,税务有啥子优惠政策不?”了解情况后,我赶紧拿出了局里刚推出的陶瓷企业“出海”指引,并联系李伯伯参加线上的业务辅导会。
那天,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妈妈为我做了一桌子我爱吃的菜。饭桌上,她犹豫地跟我打听李伯伯的事,“李伯伯在电话里跟我提起外贸生意的事,我知道你们税务部门有要求,平时他们问我什么事,我都拒绝,生怕给你惹什么麻烦。”妈妈说出了她内心的纠结和顾虑。
“不用都拒绝,政策咨询,我们会积极解答,只有了解政策企业才能合规发展呀。”吃饭间,我请妈妈来当我们免费的税法宣传员,凭借她在老年大学的活跃度,那可都是哗哗的流量。这不,我们局新的宣传片《我在景德镇讲述china故事》一下就被老太太们给顶上去了。
如今,在她的呵护下,她的小棉袄已成长为她的防弹衣。回想起来,我和妈妈之间从互不理解到互相依赖,妈妈是我成长过程中“甜蜜的烦恼”,更是我“放肆生活的底气”。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多炽热浓烈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繁杂琐碎的烟火日常,但妈妈把对我的爱全都倾注进那些唠叨、数落和叮嘱中,让我时刻都能感受到那朴素又饱含温情的母爱。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景德镇市税务局)